●每学期任课教师必须到寝室辅导两次
●口语考试成绩占总成绩比例高达20%
●学校花在每位学生身上的费用不到30元
笔试能力强,口语表达差,一直是中
能不能以最小的成本改变学生的“哑巴英语”现象?近年来,浙江工商大学从生活细节出发,因地制宜,在学生寝室里推广英语口语,并与课堂教学形成互动,为每位学生平均仅花费30元,使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上了一个台阶。记者闻讯,近日专门作了一番考察。
“英语寝室”不等于把英语角搬到寝室
“英语寝室”是目前在浙商大全面实施的英语教学改革项目。比较特殊的是,该项目的发起者并非英语教育专家,而是以“HU理论”闻名浙江的管理学家、浙商大校长、浙江省社科联主席胡祖光。
“最初实施‘英语寝室’活动,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胡祖光说,“英语口语是一种外显能力,在其他条件相当的情况下,流利的英语口语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口语提高的有效办法就是多说,所以胡祖光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让学生们在寝室里尽可能多讲英语。
2001年9月,学校在2001级国贸专业和英语专业新生中,通过自愿原则,遴选57个学生,组成9个“英语寝室”进行试点。当时规定每晚10:30-11:00是在寝室进行英语会话的时间,室友相互监督,如果有谁不小心讲了中文,就会遭到寝室自行制订的处罚条例的处罚,比如说承包第二天的寝室打扫或者打开水等。为了监督促进,学校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9个“英语寝室”配备了外教辅导。
2003年,学校逐渐搬入距离市区30多公里的下沙高校园区。2003级新生是进入下沙新校区的首届学生,而当时教师们仍住在市中心。从市里到下沙校区来回有两个小时车程,很多外教不愿意花费数倍时间来回奔波。
胡祖光亲自扮演起“准外教”的角色。他在一年内走访了2003级的32个“英语寝室”,平均每个寝室两次,每次辅导时间为1小时。这让胡祖光感到很疲惫,他开始重新思考“英语寝室”的发展方向。“我一开始把问题想得简单化了,‘英语寝室’绝非把英语角搬到寝室那么简单,那样做需要大量人力投入,很难推广。”胡祖光说。
用什么办法可以保证“英语寝室”能长期推广?胡祖光想到了课堂,他决定把“英语寝室”活动与英语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建立互动的教学模式,简称为“英语寝室”教学模式。新的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拿出大量时间练习口语,以带动“英语寝室”活动。
“英语寝室”与课堂教学形成互动
经过考虑,从2004年9月开始,胡祖光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展开“‘英语寝室’与课堂教学互动”教学模式。“英语寝室”覆盖面有了飞跃,而且从大学英语教学的配角变成主角。
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授课时必须遵循七步原则。外语学院院长刘法公介绍说,七步原则可以简化为8个字:检查、布置、敦促、讲课。检查指的是保证每堂课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被提问到;布置即给学生留出下堂课的对话题目;敦促是指教师要对学生对话情况作出评论,并用分数拉动学生积极性;讲课指的是教师要多讲授课本上没有的背景知识。
金融专业2006级新生的英语老师是英语第一教学部主任张俊英。张俊英课前布置的话题是“我最喜欢的动物”。她一边倾听学生上台发言,一边捕捉对话中出现的闪光点和错误点,随即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出来。
这一堂课,夏梦男同学所在寝室的发言博得张俊英老师的好评。夏梦男告诉记者,她非常喜欢这种授课方法,因为“高中时代就渴望表达,现在终于有机会了”。
张俊英认为,“英语寝室”教学模式的关键是要创造英语会话氛围。“寝室的含义其实是afterclass(课后),如果仅理解成宿舍就太狭隘了。”张俊英说:“上课可以练,吃饭时也可以练,总之就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尽可能多使用英语。”
虽然现在得心应手,但在2004年,这一教学模式刚推开时,与不少英语教师一样,张俊英心里也打过鼓。“当时觉得传统教学方法牢靠,四级通过率很高,对新方法的尝试热情不高。而半年之后,老师和同学磨合得差不多了,效果就出来了。另外,由于上课形式多样,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不易走神。所以现在即使不再做硬性要求实施‘英语寝室’教学模式,老师们也会继续沿用下去。”
施行“‘英语寝室’与课堂教学互动”教学模式,对每天学生在寝室内英语对话的要求并没有放松,反而有所加强。作为“英语寝室”的具体落实者,外语学院作出规定,自2004年起,每位担任大学英语教学任务的老师每学期必须到学生寝室辅导两次,每次3小时,走访3个寝室。2006年,外语学院又出面号召青年教师担任口语辅导志愿者,目前有13位教师报名参加。
2006年3月,胡祖光在菲律宾参加亚太大学校长联合会期间突发奇想,决定借机为“英语寝室”项目招募口语外教。他向与会大学开出“邀请留学生到浙商大交流一个月,食宿免费”,但“每天必须拿出4小时到‘英语寝室’与学生进行英语交谈以获得助教奖学金”的条件,引起了强烈反响。十多所国外大学校长表达了向浙商大派送留学生的意向。
记者在浙商大采访时,刚好遇到孟加拉国美立坚国际大学的交流学生。他们在浙商大的半个月时间内,上午上课,下午到晚上拿出4小时到“英语寝室”辅导口语。因为他们的到来,2005级每个寝室每周有了1小时与外教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改变传统大学英语考试机制
“英语寝室”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但是光有教育没有考核还是不行,而现行的英语考试制度无法为这一改革提供测量效果反馈。
为了有效测量教学改革的效果,2005年下半年,浙商大对大学英语必修课的考试机制进行配套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引入口语考试,而且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高达20%,这在国内高校中还没有先例。
记者从院长刘法公那里拿到了04级学生大学二年级的口语考题。学生被分成3―5人的应试小组,参加两部分测试。第一部分中,每个小组抽取一个话题,临场组织对话;在第二部分中,考生逐个进行汉英互译的测试。最后由评委老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现场打分。
“如果采用机器录音测量,口语考试形式将简化很多;但是我们坚持用教师作评委,为的是尽可能给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语言应用环境。”刘法公说。
有了良好的配套政策改革,从2001年试点到现在,“英语寝室”的教学效果逐步显示出来。
2004年互动教学法全面推广时,以态度消极的几位老师所带班级作为对照组。统计数据显示,三个学期后,对照组的笔试平均成绩与实行“英语寝室”的实验组基本持平,但口语考试平均成绩比实验组低了6分之多。
2004年9月,浙商大的姚?在雅思考试中获得杭州区总分第1名(7.5分)、口语考试7.0分的好成绩;林莉在托福考试中取得657分的好成绩。他们都是2001级第一届“英语寝室”模式的受益者。
“英语寝室”教学模式不仅效果好,而且成本低。据介绍,组织口语考试每年的人工费用是9万元;每年邀请80个外国学生进校,费用为19.2万元。这样,全年“英语寝室”所花费的总费用不到30万元。而受益的学生有1万多名。每年学校在每个学生身上花费不到30元。浙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课题组负责人、《新编大学英语》主编应惠兰教授对“英语寝室”教学模式持很高评价。她说,语言学习本身是一种交际过程,包括听、说、读、写四部分,其中听和读是语言学习的“输入”过程,而说和写是“输出”过程。传统的英语教学太强调“输入”部分,而忽略了“输出”部分,导致学生虽然学习了大量知识,但并没有获得语言技能,违背了语言学习的初衷。“‘英语寝室’与课堂教学互动”最大的好处,就是把交际过程从课上延伸到课下,把单纯强调读和写拓展为听、说、读、写全面抓,在教学中实现了“输入”和“输出”的统一。
“听说读写是相辅相成的过程。一个人听到的内容只能记住20%,看到的可以记住30%,但是经过听、说、读、写之后,就可以记住70%。所以口语训练不仅可以提高语言应用能力,还可以促进语言学习的其他环节。”应惠兰说。
胡祖光校长(中)在学生寝室与学生用英语交流。(浙江工商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