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总部 |
什托克曼成了俄平衡欧美利益的砝码
什托克曼巨型气田位于巴伦支海中部280米至360米深度的海域,距俄科拉半岛东北约550公里,于1988年被发现。根据最新预测结果,该气田是世界目前探明储量最大的单个气田,可开采的天然气储量约为3.8万亿立方米,凝析油达3100万吨,其储量等于欧盟2004年天然气消费总量的7倍,也相当于美国天然气市场5年的消费量。
就在今年10月份以前,西方能源跨国公司还为能在这个开发投入将达到180―200亿美元的项目中分上一杯羹而做着不懈努力。根据俄政府公布的计划,俄国能源公司“天然气工业”将在该项目中拥有51%的股份,而剩余的49%股份则在全球范围内招标。目前,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美国的雪佛龙石油公司和康菲石油公司、挪威的国家石油公司和水力发电公司等5家国际能源巨头成功进入最后一轮竞标。原本,俄方打算在今年3月末从5家公司中选出2―3家,与俄“天然气工业”组建什托克曼气田开发国际财团。但是,由于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俄方并未如期做出决定。
当初,为在反恐、防扩散之外开拓新的合作领域,不使俄美关系“空壳化”,普京总统曾屡次苦口婆心地劝说布什总统关注两国之间的能源合作,但均遭美国人的冷遇。美国人的主要担心在于,双方能源合作将加快俄罗斯的复兴步伐,从而养虎遗患。但是,这种情况后来发生了重大变化,那就是欧美围绕什托科曼天然气田的争夺让美国领导人感到了空前的压力,开始对什托克曼巨型天然气田开发表现出浓厚兴趣,布什政府积极鼓励美国公司参与该项目建设。如果按照最初规划,其中220―240亿立方米将在转化成液化天然气后出口到美国。然而,世事变幻,经济形势日渐好转的俄罗斯神气起来,开始不断对外放话,为美国公司中标附加了一些新条件。其一,要求美国在与俄世贸组织谈判中做出让步,不再阻挠俄罗斯“入世”;其二,以美国公司进入俄能源“上游市场”作为交换条件,开放美国的能源“下游市场”。但是,显然美国不想被俄罗斯要挟,拒绝在俄“入世”问题上做出进一步的让步。
此间能源战略专家指出,俄正通过什托克曼巨型气田这个砝码,来平衡各方利益,从而达到将欧、美控制于掌股之间的目的。
俄为何青睐与德国建立“能源联盟”
普京总统10日在德国东部城市德累斯顿表示,为加强与德国的能源合作,俄计划将什托克曼气田的天然气更多地输往德国,使德国变成欧洲天然气的集散中心。普京说,德国从什托克曼气田得到的天然气数量是每年500亿―550亿立方米,占什托克曼天然气田年开采量的70%―80%。人们不禁要问,普京为何将建立“能源联盟”的目标锁定为德国?
俄德经济联系紧密,两国贸易额达到近390亿欧元,今年有望达到450亿欧元。在能源领域,德国对俄罗斯的依赖更深,其47%的天然气和34%的石油来自俄罗斯。与此同时,德国在欧盟中的特殊地位也是被俄罗斯瞄上的一个原因。但是,如何使这种“伙伴关系”变成某种形式的“联盟”以及寻找俄能源企业进军欧盟市场的滩头阵地,却一直是普京苦苦思考的问题。在宣布单独开发什托克曼气田之时,俄“天然气工业”总裁米勒就曾表示,该公司之所以不想选择外国合作伙伴,是因为它们未能提供合适的资产进行交换。而德国则不同。半年多以前,俄“天然气工业”成功地与德国巴斯夫公司实现了股权交换,巴斯夫公司将拥有南俄罗斯气田不超过35%的股份,而俄“天然气工业”则成功地取得巴斯夫公司部分股权,并进入了德国“能源下游”――加工和消费领域。
俄罗斯急于拉拢德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打消或延缓欧洲建立天然气自由交易市场的努力。目前,欧洲所需天然气的1/4由俄“天然气工业”根据长期合同供应,价格约每千立方米250美元,这是根据一定公式在世界燃油、石油和电能市场价基础上算出的。为摆脱对供应商的过度依赖、降低天然气价格,欧盟借鉴美国模式也在努力建立天然气自由交易市场。
俄“天然气工业”要实现上述意图,必须拥有一个强大的欧洲盟友。事实上,一旦“德国变成欧洲天然气集散中心”,则从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德国撇开其他欧盟国家来同俄罗斯“单独媾和”。从2007年7月1日,欧盟天然气市场自由化决议开始生效,在相当程度上增大了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在欧盟天然气市场的运作难度,无法保证将自己的天然气自由过境欧盟国家领土,交到最终买主――德国的E.OnRuhrgas、RWE公司、法国的“法兰西天然气”公司以及奥地利、意大利和希腊手中。由于欧盟天然气市场自由化政策对德国的E.OnRuhrgas、RWE公司以及对俄“天然气工业”的合资公司、分销商WINGAS、WIEH、Verbundetzgas非常不利,故德国一直对此持强烈的批评态度。深谙其中利害的普京总统向德国伸出了橄榄枝。
德国对接受“意外大礼”表现谨慎
对于访德前普京送出的一份“见面礼”,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现犹豫。两天后,她将“普京建议”摊到了与法国总统希拉克会谈的桌面上。12日,默克尔总理在同法国总统希拉克会晤之后表示,双方继续要求俄罗斯签署《能源宪章》,从而婉然拒绝了俄方提议。从普京总统多次讲话中可以看到,《能源宪章》“并不符合俄罗斯的利益”。
《能源宪章》1991年由欧洲发起签署,在能源贸易、过境运输和投资等领域制定了一系列原则,寻求通过签署国际条约来建立市场框架,规范俄罗斯、东欧地区相关国家的行为。《能源宪章》规定,缔约国必须从生产到分配的各个环节向外国投资公司开放其能源市场大门。一旦签署《能源宪章》,能源出口国政府的垄断性经营方式将被打破,在能源价格的制订和出口方面的作用将被削弱。故此,欧盟虽不断施加压力,但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却一直拒绝履行批准程序。
无疑,德法领导人洞悉普京此举在于分化欧盟争取俄批准《能源宪章》的“共同斗争意志”。默克尔同希拉克在12日签署联合声明,两国将协调欧盟与俄罗斯在建立“平衡能源伙伴”中的基本立场,并一致要求俄尽快并积极地履行《能源宪章》的相关条款。根据计划,俄欧“能源伙伴”协议将在明年春天的欧洲能源问题“柏林峰会”上签署,用以取代1997年12月底生效的欧俄合作伙伴协议。不过,在“柏林峰会”上建立俄欧能源轴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俄总统普京不只一次地重申《能源宪章》对于俄罗斯来说在经济上非常不利,声称如果《能源宪章》不做出有利于俄罗斯方面修改的话,他将拒绝签署。但是,在日前召开的德法部长理事会会议上,也对俄方要求未做出任何积极回应。也就是说,《能源宪章》按照俄罗斯方面要求修改的可能性不大。事实上,德总理在征求法国意见后对普京此前建议将德国建成欧洲天然气集散中心的建议给出了否定答案。
此间分析人士指出,德国联邦总理“见好不收”的理由有二:其一,不想被欧洲盟国批评“见利忘义”,一旦德国接受了普京建议,必然在《能源宪章》上向俄罗斯做出让步,不但令欧盟能源多元化目标无法实现,而且还可能动摇欧盟共同外交基础;其二,担心得罪欧洲―大西洋盟主的美国。
美国苦寻突围对策
围绕什托克曼天然气田发生的“意外事件”震惊了美国朝野各界,普遍认为这是对美不支持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报复。不过,似乎美国政府并不悲观,官方表态相当谨慎。与此同时,俄经济发展与贸易部长13日却出人意料地对外界宣布,俄罗斯将在两周内结束与美国就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进行的谈判。
而从俄罗斯角度看,似乎也并没有就什托克曼气田开发权做出最终决定。俄“天然气工业”发言人表示,虽然输往欧洲的天然气具有优先权,但并不完全排除将什托克曼的天然气输往美国的可能性。看来,这是给美国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当然,尽管单干可以使俄“天然气工业”享受丰厚利润,但有两方面的难题需要解决。一方面,俄气公司在解决远海气田开发技术难题上经验不足,缺少世界能源巨头的协助,成功的可能性会有所降低;另一方面,开发什托克曼气田将耗资至少400―500亿美元,如此大的项目没有其他外国伙伴分摊风险十分罕见。
综合上述原因,俄观察家认为,无论是撇开美欧能源公司单干,还是什托克曼气田的天然气“去美近欧”都可能是俄罗斯为实现国家整体能源战略的一种策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