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天津大学87岁高龄的退休老教授杨恩泽正在深圳接受膀胱癌手术,他所在的实验室意外地收到了从广东省饶平县寄来的一张10万元收据。经过调查学校才得知:杨教授陆续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30余万元,在家乡广东省饶平县所城镇中心小学捐资建起了一座科学楼。消息传出后,全校师生无不为杨教授的义举所感动,他们说:杨老
倾心科教60年痴心不改
杨恩泽教授1919年出生在旧中国的战乱年代,祖国的苦难激励他从小立下“教育救国”之志。1943年,他在武汉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解放后,他辗转于多所大学,一直从事通信技术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频繁变动工作对搞科研出成果很不利,但杨恩泽说:“党和国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无论在哪里,杨恩泽都谦逊地向同行学习,兼收众家之长,逐渐成长为通信领域的知名专家,先后参与了我国通信领域许多有重大影响的工作。1978年,他主持研制的“准毫米波空间通信设备”在首届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杨恩泽始终追赶通信科技的发展潮头。当光纤通信技术研究在国际上刚刚起步时,他就率领科研团队攻克了一个个难关,成功开通了“武昌―汉口市话中继光缆通信实用化系统”。这是我国第一条通过国家鉴定验收的实用光通信线路。1985年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就在事业达到高峰的时候,他应邀到天津大学任教,白手起家,建起了天津第一个光通信实验室,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攻关项目。在天津大学任教的岁月里,杨恩泽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培养学生上。平时,他不仅注重在专业知识上授业解惑,更特别注意在一点一滴中培养学生规范严谨、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一次,博士生王文睿等同学在实验中偶然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把这个结论用在了自己的论文中。杨恩泽严肃地批评他:“科学研究不能有任何想当然的侥幸,光有实验结果的论文是不完整的。没有理论推导,实验就没有根基。”后来他亲自带着他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终于从理论上证明了这一实验现象的客观性。
淡泊名利安守清贫人生
杨恩泽家里的家具相当陈旧而简单,他身上穿的衣服几乎都洗得褪色发白。他的同事说:“几十年前的衣服杨老师现在还在穿!”每次外出开会,主办方都为他安排了单间,可他却坚持住标准间。
就是这样一位“吝啬”的老教授,对于实验室的建设却“大方”得很。学校光通信实验室初建时,科研试验急需一台26万元的仪器,杨恩泽得知后,主动放弃了原应属于自己的科研提成费,用于仪器购置。在他的带动下,实验室的老师们纷纷响应,保证了实验项目的正常进行。
退休后,杨恩泽本来可以过上乐享夕阳的晚年生活,但他依然每天到实验室搞科研带研究生。去年夏天,杨恩泽出现尿血现象。被确诊为膀胱癌,进行手术治疗后,在大家的反复劝说下,他终于答应不再去实验室了,条件是“请学生在家里的电脑上安装软件,这样可以继续进行理论研究”。他说:“我在1943年研究生刚毕业时,患上了肺病――那时候肺病就像现在的癌症,但是我挺过来了。从那时起,我感到自己每工作一天,多为国家和人民做点事情,就是我生命最大的意义。”
倾囊助学光热恩泽后人
杨恩泽的家乡在广东省饶平县山区。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家乡基础教育还很落后,他便萌生了助学的念头。恰巧,当时学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要更新一批电脑,他便找到院领导,提出要购买这些旧电脑,捐给家乡的小学校。院领导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最后决定免费提供10台电脑。杨恩泽觉得:有了电脑还应该有个像样的机房才行。于是他与饶平县教育局沟通后,决定捐资30万元帮助所城镇中心小学建一座科学楼。此后,杨恩泽3次寄出了捐款,到最后一次,他的存折上只剩下5元钱了……
今年5月26日,一幢面积694平方米的“成和科学楼”在饶平县所城镇中心小学落成,杨恩泽应邀回到家乡参加落成仪式时,又宣布了一个决定:他将从明年开始,20年中每年拿出1万元,在这个学校设立“成和奖学金”,资助那些生活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完成学业。
记者问他:“您目前还在接受化疗,完成奖学金计划要坚持20年,想到过自己的身体状况吗?”他笑笑说:“儿女都已经独立生活,一年拿出1万元,对我来说应该还可以承担。当然,我已经87岁了,但我已经和孩子们讲好了,他们可以帮助我完成。”
“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杨恩泽――一位共产党员、一名老教授震撼人心的荣辱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