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武汉科技学院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展:学生人数由4000多人发展到11878人,本科专业由原来的19个发展到35个,办学层次由原来的单一本科教育发展到研究生、本科、专科、高职高专、成人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等多层次的办学模式,专任教师队伍由原来的408人发展到669人,校园占地面积由400多亩扩展到2144亩,校
随着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展,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意识到:只有强化内涵建设,以内涵建设支撑外延发展,才能真正提升办学核心竞争力。2005年以来,学校适时将工作重心由规模发展转入内涵建设,积极部署实施“四个工程”,并将强化内涵建设、努力提升办学核心竞争力作为“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战略。
立校之本:“教育创新”工程
创新是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手段的集合和碰撞,是一所高校的生命和灵魂。武汉科技学院校领导班子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将创新理念首先贯穿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启动了“武汉科技学院教育创新工程”。该工程着眼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力于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着重已有成果的集成应用与推广,特别注重实践,突出创新,争取在2至3年左右时间取得预期成果,5年时间内铸造出具有影响力的示范性人才培养模式,并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教育创新工程的启动给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观念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而且,通过多次大范围的研讨,各二级教学单位对学校和学生现状、社会需求、人才观、人才培养的多方位、全过程和国际化等方面,发生了认识上的转变和升华。
教育创新工程的启动后,学校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质量评价、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创新:教师吸收大学生参与科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建设一批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基地,设立大学生实验室创新项目,强化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学校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结起来,扩大选修课、建立双学位与辅修第二专业以适应就业需要,使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落到实处,较好地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在本科教育国际化上,学校与澳大利亚霍姆格兰学院、欧盟国际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以及俄罗斯伊万诺沃纺织大学联合办学,迈出了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步伐。
由于严格管理,不断创新,该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2003年至2005年,该校省级教研项目立项36项,6个项目获得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目前建成校级优质课程27门,4门课程被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6门课程被评为“湖北省优质课程”。在校学生的外语、计算机应用、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均有明显提高,多次参加全国、省市比赛,获得多项奖励。在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挑战杯”决赛中连续五年获大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也屡创佳绩,获奖人数和等级在省属院校中名列前茅。师生参加各类服装设计比赛的获奖率越来越高,获奖层次也不断提升,连续六年“新人奖”全国排名第一,参加CCTV杯时装模特大赛,该校学生均取得不俗成绩,使学校服装设计专业在全国的影响日益壮大,培养的毕业生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和欢迎。连续几年,该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研究生就业率为100%。
建校之路:“学科建校”工程
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龙头和核心,是一项战略性任务。学校的水平即体现在学科的水平上。没有学科发展就没有学校的发展,这已成高校的共识。
“对于学科建设,必须站得高,摸得透,”校长张建钢说,“所谓站得高,是从战略角度而言,除了通常所说的学科建设的战略地位外,还应该包括树立大学科的理念,明确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必然是学科、基地、队伍、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而要摸得透,还须下一番苦功,找准定位,身体力行。”
为此,该校首先广泛进行教育思想大讨论,明确学科建设与学校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树立大学科的观念。学校意识到,单纯抓教学,其结果容易造成只强调书本知识的简单重复和传授,而不能将知识的总结、创造、应用等方法有机地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单纯抓科研也容易和人才培养这一高校的根本目标脱节。抓学科建设重点就是要抓队伍建设、基地建设,形成标志性的成果,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必然是学科、基地、队伍、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学校要强化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教学与科研两翼齐飞的理念,通过抓学科建设推动人才培养,推动其他工作,形成良性循环。
大学科的理念,使学科建设落到实处,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激起了教职工的空前热情。
除此之外,该校还密切联系实际,规划出学科建设的方略:“突出特色,强化优势,分层次建设”。学科建设规划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整体规划,梯次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高;在资源整合和学科融合的基础上,实现低成本推进。2002年学校成立学科建设办公室,在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以抓学科建设为龙头,促进学校教学、科研等各个环节协调发展”的工作目标,学科建设经费投入逐年大幅度增加。
“学科优势领域立项建设”是武汉科技学院兴校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该校的学科优势在轻化工程、纺织工程、艺术设计、自动化、机械设计等领域,学校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和有利条件,铸造名牌学科,重点建设一批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并在省内外具有较大影响,代表学校水平和特色的学科优势领域,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通过立项建设,在2003年至2005年的一期建设中,学校投入2400万元,扶持、支持每个学科结合自身实际,找准突破点,建立学科平台,构建学术梯队,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通过“分类指导,分层次建设”,促进各学科发掘凸现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并发展壮大。把已经基本具备优势和特色的学科领域作为重要建设项目,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和知名度,提高竞争力,促成其取得水平较高的标志性成果,接近或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为学校标志性名牌学科。学校纺织工程、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设计艺术学(服装艺术设计)、环境工程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艺术设计被评为湖北省品牌专业。
该校还通过学科交叉、综合、渗透,形成合力,产生新的学科生长点。交叉学科是建设重点,目的是逐步形成学校合力和“集团军”优势。该校重点选择具有创新意义的科学和技术课题,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以承接重大项目,力争取得重大科研成果、产生重大社会影响,并通过学科交叉、综合、渗透,产生新的学科生长点,提高学校的学科活力与核心竞争力;通过对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新兴学科等方面项目的扶持建设,逐步形成学校合理的学科结构和布局,为发展多学科型大学打好基础。
强校之源:“人才强校”工程
强校必须有人才来支撑。学校按照人才引进和培养并重的思路,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不断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力度。
“引进优秀的人,用好现在的人,留住优秀的人,培养未来的人”这是武汉科技学院人才强校战略。该校一方面向内使劲,对拔尖人才倍加爱护和关怀,积极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和良好的人际氛围,并有计划地积极推荐骨干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学校长期举办“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为中青年骨干教师搭建本科教学竞争与交流的平台;另一方面,学校加大对优秀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出台了多项人才引进的配套政策。
这种内优人才成长环境、外引高层次人才的制度,为人才发展拓开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保证了学校事业平台的顺利构建。一批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专家教授,在学校各个领域大显身手。这些拔尖人才的成就辐射出强烈的人才吸纳能力。
同时,校领导认识到,学校事业要发展,仅靠拔尖人才的吸纳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学术梯队和教学骨干队伍的建设,形成学术团队,发挥群体优势。目前,在这些出色的专家学者周围,已经形成了诸多优秀的学术团队。在纺织、环境、机电、电信、经管等学科,已逐步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学术梯队。他们朝气蓬勃、才思敏捷,在国内外学术舞台上频频出彩,不仅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声誉和学术地位,而且为学校的更快更好发展奠定了扎实稳固的基础。其他学科师资队伍实力也明显加强和提升。
这样的制度和环境,使一大批优秀人才纷至沓来,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通讯院士、国家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国家“863”重大专项研究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等等。
兴校之基:“管理兴校”工程
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必须向管理要效益。该校党政领导班子深知其中的道理。
2003年,该校在湖北省高校率先实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构建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全员岗位聘用制度。同时,该校还理顺学校和二级院系的关系,整合院系及机构设置,推进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的现代化,实行管理重心下移,管理权限下放,挖掘和激发二级院系自主管理、积极发展的潜力和创造力。
除此之外,该校积极推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实行领导联系二级院系的责任制度,对教学工作直接提供保障、指导和调控;同时,要求领导干部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要求直接下二级院系听取教师、特别是学生的意见。
学校坚持重视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设,先后制订、修订了《武汉科技学院教学督导工作条例》、《武汉科技学院教学质量监督实施办法》、《武汉科技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等30多个教学管理文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为保证教学质量,该校近几年在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实践:相继建立了教学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干部和教师听课制度、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学生网上评教制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制度、教学质量奖评选制度、院系教学工作评估制度等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各教学环节基本形成了较为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的质量标准,并认真实施,有效地指导了教学。
为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和多校区管理需要,学校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基本实现乐教学管理工作网络化,初步建成了集计划管理、排课管理、课程选修、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文件上传与下载等功能于一体的教务管理网和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既方便了师生,又为全面提高现代化教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搭建了一个科学、高效、安全、畅通的信息化平台。
“学校党委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的全面工作,在改革中讲稳定,在稳定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抓质量,在质量中显特色,在特色中上水平,力争经过5到10年的努力,使学校的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居于省属普通高校的先进行列。把学校建设成规模适度、条件优良、学科专业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既为区域经济服务,又为纺织服装行业服务的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法、教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党委书记尚刚踌躇满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