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月5日起,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万名中小学一线教师参加了为期半个月的教育部新课程远程培训。视频直播、学员互
网络学习成为习惯
网络授课,对很多参加培训的一线教师来说,都是件新鲜事。但是这件新鲜事并不轻松,摆在教师们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就是网络技术问题。
培训充分依靠网络平台,学员要每天上网2小时以上,观看课程录像,与指导教师及课程讲师团充分互动,借助网络工具进行专题研讨;班主任依据学员参与学习的在线记录,进行评估。这种学习方式,对不熟悉网络的一线教师来说,无疑是个挑战。
大连中山的宋英辉还记得第一天走进教室时的无奈和迷茫,学习什么,怎样学习,问题接踵而至。“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是硬着头皮来面对重重的困难的。因为种种技术上的陌生,大家难免有些敷衍塞责,将培训视为一种形式主义。”
这种情况在学员自身还没有察觉的时候,就发生了改变。
经过培训,“老师的现代技术水平迅速提高。不会上网的会上网了,感受到网络的魅力。随着学习的深入,学员们对网络技术的恐惧逐渐消退,用学员们自己的话说,每天二三个小时的学习变成了“一次网恋”。
当网络学习成为了习惯,网络不畅的时候,学员们还会很不适应。何玉蓉说:“有一天小区的网络出了问题,上不了网,我不知不觉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真不知道自己该干点什么。网通时我那高兴劲,就像领了奖金一般。”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坚教授认为,老师们由“网盲”变成“网迷”的过程,凸现了构建网络学习平台的重要意义。他说,将虚拟的网络平台和面对面的校本教研相结合,将极大地促进教师间的相互交流以及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的相互对话。
使教师们实实在在地受益
新课程远程培训从基层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的困惑出发,关注课堂、贴近学科、突出案例,由教授领衔主讲,这些都让学员们倍加珍惜。来自上海的郁琴芳是淄博张店19班的指导老师。她原本指望能指导教育资源丰厚、基础较好的班级。被分到张店后,她知道了那里的“老师都是偏远乡镇的老师”,“条件有限”、心里顿生不少担忧。
培训开始后,郁琴芳通过网络看到了这样的场景:很多老师冒雨赶到培训点集体上课;有的老师一早就起床学习;晚上整理思路,笔耕不辍;年轻的母亲放弃亲子共处的时间、步入职业生涯晚期的老师一丝不苟地继续充电……
学员们的感悟也越来越深刻、作业越来越精致、简报越来越充实,郁琴芳最初的担忧烟消云散了。“这15天,我们的老师真的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每天,我都在享用他们送给我的这道‘精神大餐’。”郁琴芳说。
北京东城01班的邢映梅说:“让我们基层教师和部里的专家学者在同一个平台上对话,我深有‘天堑变通途’的激动感觉。‘有用、有效’是我的总体感悟。仅仅学这短短的半个月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学习不能只是半个月,而应该是一生。”
正如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管培俊在远程培训启动仪式上指出的那样,“将优质教育资源直接送到教师手中”的现代远程培训方式正在使教师们实实在在地受益。
教师培训模式的新探索
其实,在远程培训中受益的并不仅仅是受训的万名学员,“上了互联网,就走向了全世界。影响和受益的可以是所有教师和关心教育的人们。”
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院长、本项目专家组负责人之一的蒋敦杰认为,三门培训课程,分别从对新课程有创新和突破的三个方面,用建构、探索的方法来总结经验、回答质疑和分析问题,相信能给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及时、有效的专业引领,使教师获得精神的解放和研究、成长的快乐。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姜沛民指出: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成功探索。全国有100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如果还以传统的点对点方式集中进修,弊端很多,效率很低。利用网络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实现全国教育资源的共享。
作为对传统的集中授课、单向灌输的教师培训模式的重大突破,互联网技术将大大提升培训的效率和质量,对于加快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全国范围内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全面提升教师驾驭新课程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加快实现我国教师教育的信息化,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