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知识创造人生价值

2006-11-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建强 我有话说
一位仅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码头工人,30多年拼搏在生产第一线,勤奋学习、不断钻研,取得了150多项技术创新
成果和发明专利,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8400万元――他就是被誉为“蓝领专家”的天津港煤码头公司一队队长孔祥瑞。

“可以没文凭,不能没知识!”

今年51岁的孔祥瑞是天津港第一代门吊机的司机。他清楚地记得:17岁那年刚进港时,带他的金贵林师傅就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可别瞧不起工人――工人也不是人人都能当合格,都能干出自身价值的!”

“我师傅就是港里有名的技术革新能手,他技术过硬,以企业为家,大伙儿都特佩服他。”孔祥瑞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当像师傅那样的好工人!

他的伙伴们向记者介绍说:“老孔特别勤奋好学,遇到难题不研究出个究竟来,连饭都吃不香!”老孔则说:“我钻研技术纯粹是被工作中遇到的难题‘逼’出来的。”上个世纪80年代,天津港货物吞吐量急剧增加,设备能力跟不上,压船是常事,最多时竟压100多条船。门机队是全港的“主角”,工人们最怕门机出毛病。一次正在赶装一条大船的节骨眼上,一台门机出了故障。他们赶紧找专业维修工到现场抢修,当时通讯、交通都不便,前后整整折腾了8个小时,才排除了故障。孔祥瑞回忆说:“当时我们大家眼都蓝了,跳海的心都有!”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下决心啃下“门机维修技术”这块硬骨头。从那时起,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他开始如饥似渴地钻研技术,把全队所有门机的工作原理、基本性能和技术参数都背下来,做到烂熟于心。每次专业维修工到来后,孔祥瑞都缠着问这问那。维修工烦了:“你要是能都学会了,还要我们干嘛!”孔祥瑞乐了,心里说:“我的目的就是永远不用请你们。”

孔祥瑞钻技术有个“秘诀”:每天做设备运行状况记录,把当班时出现的设备故障和维修过程详细记录下来――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他说:“这就像医生查房,对患者病情随时掌握一样。”就这样,经过多年努力,孔祥瑞成为队里第一个操作、维修都过硬的多面手。“不是吹牛――我敢说世界上所有的门机如今到我手里都能像只听话的小绵羊!”面对记者,孔祥瑞黑红的脸庞洋溢着自豪。

1995年,孔祥瑞担任了天津港六公司固机队的队长,掌管着装卸生产的核心力量――18台大吨位门机。8月的一天,调度室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两周后,将有一条公司成立以来最大的散货船进行“抢水”。“抢水”是大吨位货船在航道水深不够的情况下,趁涨潮时进港卸货,以减少船舶吃水,在退潮前回到锚地,以避免搁浅。可以说,“抢水”就是抢时间。正在这时,12号门机转柱回转大轴承下支撑面出现一条长约1.5米的裂缝,如不立即修好,肯定影响如期装卸。而修复门机的前提是将重168吨的门机上盘抬起,按理说,干这活儿只能租用海吊,可海吊需要提前两个月预订,根本来不及。怎么办?孔祥瑞召集伙伴开“诸葛亮”会,一起寻找破解方案。最后,他们终于想出了办法:用10个承压30吨的千斤顶顶起门机上盘。这个办法后来成为一项技术革新成果的雏形――焊接在大法兰盘下的新型顶升支座技术。他们把支座作为每个千斤顶的下支点,一边松法兰盘螺丝一边顶升,最终将门机底盘成功顶起。门机修复了,前后仅用了9个小时。

“可以没文凭,不能没知识。”这是孔祥瑞最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对自己成长历程的总结。

“新时期要用聪明才智来体现工人阶级的力量!”

“我不是发明家,就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孔祥瑞对记者反复强调。

《咱们工人有力量》是孔祥瑞最爱唱的一首歌,他说:“掌握了科学技术知识的工人会更有力量!”

2001年,天津港向亿吨吞吐量大港冲击。作为当时全港最大的装卸公司,孔祥瑞所在的六公司承担的作业量达2500万吨以上。设备还是这些设备,人还是这些人,可任务增加了近30%,怎样才能让门机再“加把油”而又保证安全?那些日子里,他天天围着门机琢磨。同事都说:“孔队长,你和门机打了几十年交道,还有嘛可看的?”的确,对这些老伙伴,孔祥瑞闭着眼睛都摸不错,可现在他希望自己对它仍有不了解的地方――这就是它的工作潜力究竟有多大?有一天,他干脆爬上船,近距离观察门机抓斗的动作。这一来他又有了新发现:门机抓斗放料时,起升动作之间有一个短暂的停滞。他用秒表一掐――16秒左右!如果这10秒钟利用起来……孔祥瑞的思路豁然开朗。

为了摸清抓斗操控线路,孔祥瑞在门机机房里一呆就是一整天;为了绘制一幅合理的结构图纸,他夜里在灯下埋头就是一夜。为获得最新门机生产资料,他不辞辛苦拜访各个门机生产厂家的专家骨干。他发现改变门机动作要从改造门机的“大脑”――主令控制器入手。凭着对门机的熟悉,他将门机动作控制系统“解剖”,把抓斗起升、闭合控制点合二为一,并将主令控制器手柄移动轨迹由“十”字型优化为“星”型,用一个指令同时完成抓斗起升、闭合的操作。“门机主令控制器星型操作法”在全队推广后,门机每完成一次作业可节省时间15.8秒,平均每天多装卸货物480吨,当年就为公司创效益1600万元。这项技术创新方案2002年被天津市总工会以孔祥瑞的名字命名,成为天津市职工十大优秀操作法之一。

“工人要有主人翁精神,都得对企业负责。”这是孔祥瑞的信条。2003年,他到煤码头公司任操作一队队长。上任第一天,公司经理指着长龙一样的进口自动化联动传输设备问他:“你知道这套设备多少钱吗?”孔祥瑞摇摇头。经理伸手一比划,说:“八亿人民币,交给你用了!记住:维护好了,它干活是个巨人;维护不好,一根电线断了都比死人还难弄。”

令他更吃惊的是:这套传输设备随便哪个零件都值钱得吓人,换个部件动不动就得几十万。“这么贵重的家底,我孔祥瑞不敢掉以轻心,可也不信邪!”于是,他用了一年的时间,熟悉这套设备,然后着手制定了保养标准和规定,建立了《专人专机保养制度》和《安全生产十必须》。与此同时,他还带领伙伴们对洋设备不尽人意的地方进行技改技革,而且大胆地提出了“三必改”:影响生产的必改、存在隐患的必改、不便检查保养的必改。动员全队职工广泛参加技术创新活动,就这样,他们先后发现了火车挂钩、耐磨衬板等方面存在的50多处大小缺陷,然后组织力量进行了革新改造,在生产中收到了比原设计更好的效果。

孔祥瑞说:“作为当代产业工人,不仅要靠汗水来建设国家,更要靠科学技术创造财富。”30多年里,他带领伙伴们总共取得了150多项技术创新成果。正是这些技术创新、改造成果,使天津港煤码头操作一队的机械设备使用率始终保持在85.4%以上,车质完好率达97.8%,设备管理水平在全国港口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

(图为工作中的孔祥瑞。资料照片)

 

采访手记:在天津港采访的日子里,从集团公司的领导到操作一线普通工人,提起孔祥瑞,人人都竖大拇指,人人都能讲出一长串这位劳动模范的感人事迹。

孔祥瑞自17岁走进港口成为第一代门吊司机起,便与装卸机械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所管理过的机械设备大多是进口的,在实际使用中出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专家学者都感到棘手,但一个个难题却在孔祥瑞的手里奇迹般地解决了。在某些人看来,孔祥瑞几十年来取得的150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和发明专利,或许没有多么高深的科技含量,但却可以弥补高精尖设备的不完善之处,可以使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从而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孔祥瑞是在生产实践中成长起来的高技能人才,是一名典型的“蓝领专家”,具有敬业与创新的双重特点:他爱岗敬业,具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他勤奋学习,努力掌握现代科技知识;他勇于创新,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孔祥瑞是当代中国产业工人的优秀代表,在他身上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当代中国工人的主流价值取向。

时代需要孔祥瑞这样优秀的产业工人,时代呼唤更多像孔祥瑞这样的“蓝领专家”涌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