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都是一个爱

2006-11-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曾毅 我有话说
21岁,青春的起点就是和这样一些人开始的――有的嘴歪眼斜、有的脑瘫痴呆、有的又聋又哑、有的肢体残缺。

25年,工作的全部就是在这样的日子周而复始――照顾这些人的吃、喝、拉、撒、睡、洗。

丽娟做得毫无怨言。

大爱使工作精彩

1981年,刚刚21岁的她被分配到吉林省白城市社会福利院做呆傻人员的护理工作。不是没有过动摇,不是没想过放弃,但大爱使她坚持到底,并把工作做出了精彩。

“他们有的不会用筷子吃饭、有的不知道吃饭。只好先喂饭,再手把手地教他们用筷子,定时定量叫他们吃饭。比吃饭更难的是哄他们睡觉。该睡觉的时候,有的在说、有的在唱、有的在骂、还有的坐在地上玩,就是不睡。怎么办?一个一个哄呗,有的一哄就要个把小时。”

比这更难的,是这些人的入厕问题。有的呆傻人员大小便时,不知道背人,晚上睡觉时也不知起夜,弄得床上、被褥上到处都是。更有甚者,便后随便涂抹到雪白的墙上。每次清洗时,熏得护理人员直恶心,几天都缓不过来,吃不下饭。

为了改变他们床屙窝尿的毛病,张丽娟琢磨了好长一段时间,动了许多脑筋。终于她想到了用糖块来诱导他们起床,谁起床就发给谁一块糖。别看小小的一块糖,这一招还真灵。开始是30分钟叫一次,一个小时叫一次,后来两个小时、三个小时叫一次,一次、两次、三次……渐渐地,他们从条件反射到养成习惯,知道上厕所大小便了,有的还能知道管理个人卫生了。

2003年,区里来了一位40多岁的男院民,虽患有轻微精神病,却爱好拉二胡。张丽娟就充分发挥他的特长,让他经常在生活区表演,参加院里的文艺活动,给他施展才能的机会和空间。她的关爱不但减轻了他的病情,现在他还能够协助护理人员管理生活区了。

交流是打开心灵的钥匙

一年夏天,单位送张丽娟去威海疗养。还没到归期,张丽娟就提前返回到工作岗位,因为她放心不下他们。让她没想到的是回来后,很多收养人员围着她转,那个喊姨,这个叫妈,旁边的喊姐,好像分开了多少天似的。那一刻,她明白了呆傻人的内心是一个奇异的世界,也许你永远无法看清他的最深处,但你却能用真情触动他们、感动他们。

1999年,她当上了呆傻生活区主任,所主管的呆傻人员有80多,是全院最大的一个生活区,稍一疏忽就容易出乱子。角色的转换使她深感肩上的重任。从此,福利院就是她的另一个家。晚饭后、早饭前时常到生活区走一走,夜间还要到收养人员房间看一看。收养人员情绪躁动或有重患等特殊情况,她干脆就住在生活区。她每天都要组织收养人员看电视,组织他们在院子里晒太阳、做游戏。诱导他们做一些简单的康复活动。在她眼里,呆傻人也是人,他们理应得到良好的服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