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自主品牌的“外忧”与“内困”

2006-11-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杨亮 我有话说

转型:贴牌存在沦为外国品牌企业附属物的危险自主品牌建设已成必然要求

一提到“中国制造”创造的多个世界第一,国人都会备感自豪:中国制造的玩具占全球产量的70%,鞋类产品占全球产量的50%,彩电占全球产量的45%,空调占全球产量的30%,纺织品服装贸易占全球的24%,等

等。

可是,在这一串“美丽的数字”背后却暗含着危机――这种具有压倒性优势的“中国制造”,具有一种共性的生产模式:利用自身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受国际大企业委托进行生产,即贴牌。

近年,尽管我国贴牌出口总额在增加,但利润量却在下降。由于没有品牌做龙头,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只能赚取少量的加工费――根据广东省2004年的相关统计,这类企业的工业增加值率只有22.8%。同时,这种主要靠大量投入来获得增长速度的模式,使单位产品的能耗和资源消耗量过高,加剧了我国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钱平凡指出,中国有效利用了劳动力及其他资源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确实使自己在国际贸易中受惠。但是,在贴牌生产中,研发、创新和部分生产环节被留在了当地(ODM,原始设计制造商),只是将技术含量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生产环节转移到中国内地,中国因此失去了掌握核心知识产权和技术研发的机会。

广东社科院一位专家指出,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已经有人探讨“中国制造”模式的转型问题。可到现在,这一转型仍未能完成。

有识之士担心,如果一直这么“贴牌”下去,中国企业将沦为外国品牌企业的附属物。统计显示,目前我国虽然有近20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很少,目前我国各类进出口企业中拥有自有商标的不到20%,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的不到10%,名牌发展滞后。

商务部“品牌万里行”调研发现,目前我国自主品牌建设薄弱,突出表现为知名品牌数量少、自主创新能力弱,这些与我国经济总量、经济发展速度和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很不相称。因此,当前从贴牌时代的轨道整体切入自有品牌的转型期,并最终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形成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外忧:“中国制造”模式正遭遇多重考验获取核心竞争力难度加大

钱平凡分析,“中国制造”转型的必然性在当前显得更为紧迫。因为在现阶段,“中国制造”的生产模式正面临着国际贸易摩擦升级、国际采购条件变更、人民币升值压力、成本加速上升等诸多“外忧”的考验。

数据显示,中国已经连续11年成为全球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去年,全球共采取反倾销措施131起,其中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有40起。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至今年6月底,共有32个国家或地区针对我国发起“两反两保”措施调查288起,涉案金额71亿美元。

自去年7月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在13个月里的累计升值幅度为2%。月均升值13个点左右,月均升值幅度为0.15%。钱平凡分析说,随着贸易顺差拉大,人民币依然存在升值的压力,美国和欧盟就此不时向中国政府施压,这对中国企业形成很大的压力。

与此同时,2004年下半年至今,原材料、能源、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的大幅上升也在不断压缩“中国制造”的利润空间。目前,以“中国制造”的主要基地珠三角为例,该地区企业在加工贸易中获得的平均利润率在3%―5%左右。而成本大幅上升将使企业利润空间在3至5年内消耗殆尽。

钱平凡认为,这表明“中国制造”的成本进入了加速上升期,如果生产成本过快增长,就可能抵消劳动生产率的优越性。

北京市高新技术与知识产权研究所副所长全国彤认为,当前,新的生产模式和利润分配格局已经形成:美日欧国际品牌商(或大型零售商)掌握着渠道、品牌和标准,拥有最高的定价权,享受丰厚的利润;产业链的中端,日本、东南亚等地掌握研发力量,拥有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赚取研发费用;产业链的低端,中国企业利用生产要素廉价的比较优势赚取加工费用。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利润将沿着产业链流向上游的标准制定者,自主品牌和研发能力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经济一体化下,中国代工企业已经不能被称为‘世界工厂’,而仅仅是一个制造车间。”全国彤说,中国企业要想获得“话语权”,只能向产业链的上游走,获取自主品牌和研发能力。毫无疑问,难度会大于中国以往任何一次产业升级。

内困:企业自主产权研发投入不足急需建立新的创新体系

近日,一家全球知名的手机生产厂商一纸诉状将深圳一家生产国产手机的民营企业告上了法庭,理由是其3项手机外观专利权遭到侵犯。

而这样的案例在现在已经是十分常见。海关总署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全国海关共查获各类进出口侵犯知识产权货物案件5571起,案值7.3亿元人民币。

跨国企业越来越多地把中国企业告上法庭,让过去凭借“模仿秀”起家的中国企业陷入“一脑门儿官司”的尴尬处境。结果,中国企业要么花大价钱买人家的专利技术,要么就因此倒闭或被收购。

全国彤说,其实,以前的“美国制造”和“日本制造”也都走过“模仿”这一步,从模仿到原创,这是自主创新要经历的成长过程。现在的中国,已经走过了自力更生、中外合作、购买技术3个阶段,如今正在经历“模拟技术”这第4个阶段的阵痛。而距离“科技创新”这第5步,中国仍有长路要走。因为,目前中国企业普遍地在自主产权研发上投入不足,“技不如人”。相比较,这些“内困”比“外忧”更让中国企业感到棘手。

据统计,目前中国对外技术依存度仍然高达54%,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为39%;而美国、日本、芬兰等20多个全球公认的创新型国家,其对外技术依存度低于30%,但科技对经济的贡献则高于70%。

全国彤指出,中国对外技术的高依存以及发达国家经济对科技的高依赖,使得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在技术转移上的摩擦更加突出。1996年至2004年,仅美国对中国大陆发起的知识产权调查就多达35起,占美国该项调查总数的23%。

而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和应对国际知识产权纠纷的能力不强。据了解,目前我国仅有1.1%的企业获得授权专利,其中仅0.17%的企业获得发明专利权。在去年13万件发明专利中,有一半来自国外跨国公司。

而在全国大中型企业中,至今尚有71%未能设立技术开发机构,66%的企业没有开展技术开发活动。全国彤分析原因说,我国两万多家大型企业中,一年有一次以上创新活动的仅占50%,研究水平薄弱使中国企业很难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而我国的科研人员大多集中在科研院所和大学,因此造成大量研究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这是我们原有创新体系建设缺失造成的错误结果,必须改过来。

最近,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做出了“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为此,必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有关人士表示,我国目前虽已成为世界知识产权数量大国,但还远远不是知识产权强国。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而我国的自主知识产权竞争能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则更加明显。从国内来看,目前知识产权政策体系、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和能力、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以及人才和资源储备等工作尽管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处境并不十分乐观,全面提升中国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创造能力仍迫在眉睫。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