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知青院长祁月英

2006-11-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吴潇怡 我有话说
“咱们国家的土地这么辽阔,有人`是上海知青祁月英下乡37年来对人生价值和医者责任的深切感悟。

1969年,祁月英随大批上海知青来到位于北国边陲黑龙江畔的塔河县依西肯乡插队。依西肯乡位于大兴安岭地区东北

部,年平均气温在摄氏三度以下。来自大上海的祁月英没有叫苦。吃苦耐劳的她赢得了乡亲们的一致喜爱,没过多久就被村民们推荐到哈尔滨医科大学读书。

毕业后的祁月英可以选择留校、去大庆或者返回上海。繁华都市与高寒禁区,谁都明白两者之间的差别。村里的老书记王庆珠在谈到推荐祁月英去读大学的事情时也说:“当时想的是送她出去读大学,就不会再回来了。”依西肯乡缺医少药,连简单的手外伤手术都处理不了,妇产科更是薄弱。先后在乡卫生院工作过的几名医生也因为条件的艰苦而选择了离开。看病难成了困扰依西肯人民的大问题。好几个产妇的死亡给了祁月英巨大的震动。

“基层比城市更需要我,留在这儿贡献更大。”怀着这样质朴而热忱的信念,1979年5月,正在休产假的祁月英抱着刚出生15天的女儿回到了阔别七年的依西肯乡,这一留就是二十七年。依西肯乡辖五个村,最远的距离卫生院35公里。祁月英常年在村屯间奔波,曾经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一年冬天,她去五村为高烧不退的孤寡老人王大妈治疗,回来的途中因雪大坡陡路滑,车翻在了沟里,还好只是受轻伤。乡里的急病患者送去县城治疗至少要花上两个小时的车程。为了抢救病人,二十多年间祁月英做过了各种类型的手术:剖腹产、截肢、阑尾炎。乡里停电时,祁月英就和同事们硬撑着打手电筒给老乡动手术,有些手术甚至是在老百姓家的炕上做的。

祁月英律己极严,从不接受患者的钱物,还常常自己垫钱给老百姓看病。她总说:“没钱,病不能耽误。”今年十月初,二村的韩凤英因为流产送到卫生院抢救。大出血的危险情况急坏了韩凤英的婆婆。看到儿媳妇在手术后转危为安,眼含热泪的她掏出了200块钱想要表示对祁大夫救命之恩的感激,却被祁月英塞了回去。类似的事情数不胜数,祁月英说:“咱们这儿的老百姓趁啥啊,要他们的东西,这个手我是真的伸不出来。”

祁月英回上海的机会很多:大批知青返城的时候她没有走;1988年,哥哥在上海托人联系好了一家大医院调她回去,她拒绝了;1993年,上海的亲人又一次联系将她调回上海,房子车子都帮助解决了,这样好的条件依然被她放弃了,气得嫂子连声说她“真是个傻子”。祁月英却没有一点犹豫与后悔,她说:“在这儿呆惯了,依西肯的百姓好,和他们有感情。乡亲们看病这么难,咱不能今天走、明天走的。”

56岁的祁月英37年扎根大兴安岭,以对工作极端负责、对人民满怀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白求恩精神”诠释着一个医者的角色。她在2002年、2004年和2005年三次被授予黑龙江省“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被评为2005年“感动兴安”十大人物之一,2006年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