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宽严相济方是大学之道

2006-11-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钱建强 我有话说

乍看之下,湖南理工学院的一些管理举措酷似中学备考的做法,但细究起来,其中并非管制当头,强求一律,而是“严”中有“宽”,着意营造一种好学有为、积极上进的学校风气。风气所向,师生之间、校园之内自有一种自觉自为的精神与责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应。可以说,宽严之间的定位是一所学校的办学风格所在,如何拿

捏事关学校教育的兴衰成败。

近些年,高等院校的管理和教学质量时受诟病,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一些学校校纪松弛、风气萎靡,教师心猿意马,四处兼职,无心效劳于讲台,学生天马行空,投机取巧,无意醉心于学问。如此状况,所谓教育人才、贡献社会自然无从谈起。因而,改善学校治理,提高教育质量,是许多高等院校的当务之急。从湖南理工学院的经验看,成功治校须讲究宽严相济,从而造成一种自主而又负责的良好环境。所谓“宽”,是要向师生提供一个自由选择的足够空间,令其志趣得以充分发挥;所谓“严”,乃在于保证制度上的严谨,有章可循,不至于因人因言而废事。两者互为补充,融为一体,就能形成一种别开生面的教育效果。在这方面,上个世纪蔡元培先生的治校之法堪称典范,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在“宽”的一面,蔡先生有那个广为人知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新旧人物济济一堂,学子问学各听其便,教学相长,学术气象蔚为壮观。在“严”的一面,蔡先生则是坚持原则,不作无理的妥协。比如,当时北京大学因经费紧张,议定向学生收取讲义费,引起部分学生的不满。他们开罪于校事务主任沈士远,气势汹汹闹到学校总务处理论。蔡元培劝学生可找他商议,但学生不听,于是他大声呼道:“我是从手枪炸弹中历练出来的,你们如有手枪炸弹尽不妨拿出来对付我,我在维持校规的大前提下,绝对不会畏缩退步。”学生见蔡元培态度坚决便自觉散去,风潮也就此平息。

宽严相济,松紧适度,学校、教师和学生就易于养成自我督促、自我负责的强烈意识。学校不用三令五申,处处监督教师尽职尽力,也不用编织严密繁琐的校规校纪,时时约束学生,逼着他们坐到书桌前来。在此情况下,“宽”就不会流于放纵无度,“严”也不会失之僵化刻板。以湖南理工学院的例子来说,监考极宽却很少有人作弊,上网受限却仍能变通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之需。同样,在宽严相济之中,师生之间也能达成一种教学上的默契和自觉,形成梅贻琦先生所说的“大鱼前导,小鱼尾随”“不求而至,不为而成”的“从游”奇效。北大钱理群教授在回忆老师王瑶“怎样当教授”时曾说,王教授善于熏陶,“他的指导方法也很特别,我把它概括为‘平时放任不管,关键时刻点醒你’。一入学开一个书单,以后就不管了,你怎么读,怎么弄他通通不问,而且关照你平常少到他那儿去。”像这样的“宽”,看似“放任不管”,实质上透着一种更高程度的“严”,它需要师生之间的高度自觉,也更显露出“宽严相济”的精神实质。

当然,“宽”中有“严”,“严”中存“宽”,说说容易,起而行之就不那么简单了。“宽”和“严”的尺度不好掌握,一不留神就会过了头,因而两者的平衡极需要治理者的智慧。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罗家伦出任清华学校校长,曾提出他的“四化”教育方针:学术化、民主化、纪律化、军事化。有人评论,从后来的效果看,学术化成绩最为显著,民主化和纪律化一般,军事化没有成绩。“军事化”这一点过于强调严格,显与高等教育、学术研究的性质格格不入,效果不彰当是自然之事。所以,高校办学的“宽严相济”有其自身的特点,任何一方的“过”与“不及”都会破坏整体效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