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最可爱的人”从事着“最可敬的工作”

2006-11-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高平 通讯员 郝文秀 我有话说

随着张立春的离去,魏巍撰写的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那些卫国英雄再一次引发我们的敬仰和怀念。

10月30日下午,记者来到内蒙古通辽市马玉祥的家中,他正好刚刚买上火车票,准备动身去辽宁朝阳参加老战友张立春的遗体告别仪式。今年76岁的马玉祥伤感中显着豁达,他要坐8个小时的火车去与老战友诀别。

人已逝,情更切。马玉祥回忆,他与张立春正式见面是2000年在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举行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碑文揭幕仪式上,他们和魏巍高兴地在纪念碑下合影。其后,马玉祥曾特意赶到朝阳,看望老战友张立春。

与魏巍的交往

1951年,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这样描写马玉祥:他今年才21岁,名叫马玉祥,是黑龙江清岗县人。他长着一个微黑透红的脸膛,稍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的淳朴可爱。

正是这位可爱的“红高粱”谱写了一段传奇的经历:1947年参加革命,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包围长春、会战辽沈、攻克天津、进军贵州、南下广西,立下了赫赫战功。1950年10月,他来到了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在艰苦卓绝的第四次战役中,荣立三等功一次,并在战火中救出了一个朝鲜儿童。

马老70多平方米的家,地面还是水泥的,客厅的西墙上魏巍亲笔题写的条幅豁然入目:“你永远是最可爱的人”、“天地有正气,江山不夕阳”;客厅的北墙是一个一人多高的大书架,各种书籍、报刊杂志摆得满满的;墙上大大小小、不同年代的与魏巍、与志愿军战士、与学生们的合影记录了马老的生活片断。

几十年来他和魏巍一直保持着联系。他们曾数度在北京、哈尔滨、丹东和通辽会面。有一年春节,当魏老得知马玉祥老伴患病,便从北京寄来1000元钱,并附上一封饱含深情的信。信中写道:今寄上一千元,力尽我的一点心意,请你务必收下,我们是老战友,帮助一下也是应该的。

不居功自傲搞特权

1958年马玉祥转业到通辽,直到1984年离休。期间他当过橡胶厂厂长、公社主任、门市部党支部书记。他当官不像官,和工人一道抬砖、挑土、运煤。改革开放后,他又主动让贤,把位置让给了一位年轻的同志。在位时,他不为名,不为利,仅提工资就让了两次。

孩子拿着课本问他:你是不是烈火中救朝鲜儿童的志愿军?马玉祥没有承认。马老说:“要多干点对国家有利的实事,不能躺在功劳簿上享受待遇,也不想让孩子觉得是‘英雄’的后代而沾沾自喜。这些年,我连做梦都心安理得。”

1984年离休后,马玉祥才开始承认自己的真实身份了。一方面是因为退休了,就是拿出功劳簿,也没有什么提拔重用的说道了;再者,如果再不承认,就对不起那段历史和那些牺牲的战友了,他想替他们为社会多做点事。

情牵下一代

离休后的马玉祥担任了十多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他一场场地给学生们作专题报告,讲传统、讲奉献、讲志愿军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帮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明辨是非、茁壮成长。近二十年来,马玉祥作报告200多场,听众达17万人次。

近几年,马玉祥发现许多学生一放学就去游戏厅、网吧,有的孩子因此染上了恶习。他看在眼里,痛在心头。“如果能把他们集中起来搞一些健康向上的活动,既能充实他们的课余生活,又能让他们受到教育,远离不良习气的侵蚀。在社区建立一个活动室该多好。可到哪儿去找这样的场所?”想来想去,马玉祥觉得还是设在自己家里比较合适。1991年1月,“马玉祥家庭文化活动室”正式挂牌。为了支持他,很多人专门送来关于雷锋、刘胡兰、董存瑞等英雄人物事迹的书籍。

既不收费,又满足了大家的文化娱乐需求,马玉祥的家成了少年儿童和老年人的乐园。特别是双休日,人数更多,其乐融融。直到晚上人都离开,马玉祥和老伴儿才一本一本地把书整理好,把地打扫干净,不厌其烦。

在不遗余力发挥自己作用的同时,马玉祥也感到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他经常和老战友沟通交流,说服动员,经过多方筹集,2002年5月26日,内蒙古第一家老战士协会――科尔沁区志愿军老战士协会正式成立,协会会员120人,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73岁。这几年他们为学生作报告30多场。

马玉祥说:“我们革命一辈子,就是为人民服务,口头说不行,要干具体事儿。我们这些老党员、老战士,不仅要留点清廉或美誉益世人、励来者,更大责任是要发扬好传统,眼下最需要弘扬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作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