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茂椿无机化学与材料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53年9月出生于福建。日本名古屋大学化学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
结构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新材料与器件、纳米材料、光电材料研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等。
参加高级专家理论研究班之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洪茂椿心中涌起一股使命感和紧迫感。他说,当前,要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要培养更多的创新型高科技企业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注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创新型国家是指那些以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并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与此相比,我们还有不小差距!”采访中,洪院士对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居高不下、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的现状表示担忧。
有关部门统计,2003年全国大中型企业中进行研究开发活动的仅占30%,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仅占25%。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本来应当是我们赶超先进的一条捷径,但我国企业用于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投入之比是1∶0.078,日本和韩国的这一比例则为1∶5―1∶8。
2004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397亿元,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仅为61亿元。目前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这显然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相距甚远。
上述两组数字引起了洪院士的极度不安。重引进,轻消化和再创新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国内企业的发展。所幸的是,中央已经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了我国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升为国家战略。洪院士认为:这是一次重大变革,也是一次难得机遇。我们一定要振奋精神,协力攻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构筑技术壁垒,形成核心竞争力
洪院士认为,讲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就是要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只有这样,国内企业才能够真正提升核心竞争力,走出国门并和国外同行一较高低。
记者知道,洪院士是有感而发。他所领导的中科院物构所和福晶科技公司正是通过科技自主创新,在短短数年时间实现跨越式发展,也是以企业为主体技术创新的最生动注解。福建物构所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晶体新材料行业的研发领先者,在新型激光、非线性光学材料等方面具有卓越研究能力,特别在晶体材料研究和开发领域取得了开拓性成果。正是这种具有全球领先的基础研究优势和国内外技术专利,使得2001年改制成功的福晶科技公司,构筑起较高的技术壁垒,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保持在世界高端激光材料领域领先地位:
目前,公司总资产高达2.83亿元人民币。2005年,福晶科技公司及其分公司总销售额达1.5亿元人民币,利税近7000万元。产品95%以上出口美、日、德等国家和其他欧洲、亚洲地区,广泛应用于激光及光通讯领域,注册商标“CASTECH”成为行业内知名品牌。连续5年,公司利润一直保持在中科院下属500多家企业的前三名……
在采访中,洪院士谈到,科研工作有三个层次: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企业中的科研属于应用开发,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一是要能体现对新技术的内在需求;二是要能为新技术研发提供必要的资金投入;三是在承担投资风险的前提下享受技术创新带来的最大利益。
正是这种准确定位,使得物构所和福晶科技公司的发展相得益彰,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步入了良性循环。目前,福晶科技公司已形成了初步研发能力,每年超过5%的研发费用投入,为公司进一步提高研发实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公司也因此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美国、杭州和青岛均建有子公司。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壮大,下一步公司还准备股改上市。
对于我国企业普遍忽视科技投入以及观念滞后,洪院士颇感担忧。他说,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引领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也推动和造就新的产业核心。当务之急是引导国内企业发挥其对科技投入的主体作用,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用15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