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特色兴校铸品牌 内涵发展创一流

2006-11-06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十五”期间,中南民族大学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实施“质量立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品牌荣校”的发展战略,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意识,突出学科建设龙头地位,重点进行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经过五年的发展,学校办学条件迅速改善,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办学质量
不断提高,办学声誉逐年上升,基本实现了“办学规模较大、办学条件优良、在国内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综合性民族大学”的“十五”目标。

一、发挥特色求生存,锐意创新谋发展

作为民族高等院校,如何在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南民大人新世纪的首要议题。学校在全校师生中发起了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特色的大讨论,明确和统一了“以特色求生存,靠创新谋发展,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的办学思路。“十五”期间,学校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1、办学条件大为改善,各项教学、科研、生活设施齐备而优良。“十五”期间,学校新征土地320亩,校园面积扩大到1446亩;完成各类教学、实验、生活等基础设施建设34.7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达68.94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27.43万平方米,学生宿舍26.3万平方米;完成运动场地建设7.4万平方米,校园绿化33.42万平方米;建成了高质量的校园通讯专网、校园局域网、覆盖全校的广播网络。“十五”期间,学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共4.98亿元,完成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投资4900万元,学校固定资产总值达到6.29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1亿元,图书馆藏书达到220余万册。

2、办学规模稳步扩大,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2005年,学校招生人数达5267人,比2000年招生数的3011人增加2350人,增长75%;全日制在校生总数达到18271人,比2000年的8968人增加9303人,增长103.7%。“十五”期间,中南民大新生第一志愿录取率超过90%,录取分数线大大超出生源地第二批本科分数,接近甚至超过第一批本科分数线;少数民族学生录取比例保持在65%左右。五年间,学校共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了各类毕业生17800余人,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并且保持稳中有升。

3、办学特色日益凸显,综合优势不断增强。2001年,学校有文、理、工、法、经济、管理、教育等7个学科门类,本科专业35个、专科专业10个、硕士点16个。到2006年,学校拥有文学、史学、理学、工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医学、教育学等9大学科门类,55个本科专业,10个专科专业,43个硕士专业,并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建成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史、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医学工程、法学理论、教育经济与管理、文艺学、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1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发展了以民族学特色学科为主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少数民族史、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俗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等优势和特色较为明显的民族类学科群。

4、师资队伍建设步伐迅速加快,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初见成效。学校现有教职工1545人,其中专任教师992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66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62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371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103人;研究生导师17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人;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21人、湖北省政府津贴专家5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1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3人、湖北省突出贡献专家14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专家6人、湖北省学科带头人3人、湖北省学术骨干6人。学校组建了自己的学术梯队,现有首席教授1人、学科带头人39人、骨干教师34人、优秀青年教师11人。

5、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显著提升。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学校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升。目前,全校已有14个专业采用双语教学,50%以上的课程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有省部级精品课程5门,校级精品课程10门,院级精品课程30门,实施课程负责人制度的重点课程10门。仅在2005年,学校就获得省部级以上创新奖励68项;民大学生在第四届、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和全国首届电子商务大赛中均获得银奖;在2001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中,学校以过硬的教学质量荣获优秀。

6、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成就显著。“十五”期间,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共1050项,其中省部级项目146项,争取各类科研经费2370万元,出版专著188部,发表学术论文4278篇,其中,被SCI、EI、ISTP等国际权威期刊收录、检索235篇,有71项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学校设有民族学、少数民族经济、女书、应用化学、等离子体等33个研究机构;建立了包括生物技术、分析化学、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认知科学、催化材料科学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在内的10多个学科专业实验室;拥有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近年来,学校科研成果大为丰富,成果档次大幅提升。在材料科学、化学、生物医学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应用等学科领域达到先进水平;对女书的发现与研究受到世界关注。2003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中南民大“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

7、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序推进,开放办学之路越走越宽。学校共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瑞士、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的近30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十五”期间,共邀请、聘用外教、外籍专家来校执教、讲学、科研240余人次,来华留学近200人次。现有外籍教师10余人,常年招收留学生;共选派教师250余人次访问、进修,派本科生85人出国学习,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共同培养硕士研究生131人。

8、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办学活力进一步增强。学校坚持“两个面向、两个服务”的办学宗旨,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教学科研并重”的办学思路;坚持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通过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运用竞争机制与激励机制,初步建立起规范、科学、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既维护了广大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也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使学校内部的办学活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9、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展开,“笃信好学,自然宽和”的校风蔚为大观。“十五”期间,学校始终坚持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科学治校、以德治校,凝炼出以“笃信好学、自然宽和”为核心内容的校园精神,营造了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开拓创新、团结奋进的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两次荣获“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光荣称号。在校园内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已经成为一种风尚,师生员工乐在其中,乐守其规,乐居其群,乐享其土,乐彰其理。校园全面和谐,充满活力。

二、内涵发展树品牌,追求卓越创一流

在“十五”搭建的高平台的起点上,学校全面分析了未来五年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展望“十一五”,提出了“力争2010年左右学校综合实力排名进入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前100名,完成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大学转变的基础性工程,朝着建设一流民族大学的宏伟目标不断迈进”的奋斗目标。

1.树立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完成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科研型大学的转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学校将始终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教学科研并重”的办学思路,以本科教育为基础,大力发展研究生、留学生教育,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有效发展成人教育,着力加强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文化建设及和谐校园建设,努力提升办学水平、办学实力和办学声誉,完成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科研型大学的转变,建设一流民族大学。

2.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建设一流现代化校园。到2010年,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25000人;建筑总面积达到70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30万平方米,达到并超过部颁标准;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0个;建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2个,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5个;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到6000元;图书馆藏书达250万册,建立1-2个独具特色的民族文献专题资料库。

3.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巩固基础学科,突出重点学科,推进新兴应用学科。努力建设以民族学科为优势和特色,各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学科体系。加强本科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以本科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为依托,发展新兴学科。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已有1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建设,在科研项目、人员、经费上重点扶持一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在同类型、在国内外有较大竞争力的学科。到2010年,本科专业达到60个左右,硕士学位授权学科60个左右,博士学位授权学科5-7个;建成国家级重点学科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0个左右。

4.深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建成一支适应新时期教学科研需要的师资队伍。到2010年,教师总量达到1520人,其中专任教师达到1140人,教授、副教授岗位占专任教师总数40%左右,其中教授达到15%;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教师比例达到85%,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对学科发展和科研水平具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招聘选拔3-5名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首席教授,40名左右学科带头人,100名左右重点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

5.全面优化课程体系,着力打造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精品课程。力争国家级精品课程达到2-3门,省部级以上精品课程达到10-15门;深入研究教学方法和教育原理,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和实践性教学;采取大学科门类招生,改革学生培养模式,因材施教,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做好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要求的各项基础性工作,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良性发展之目的,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动手能力强和富于创新精神的各民族高级人才。

6.加大科研力度,凸显科研特色,积累学科优势。积极争取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和横向重大项目;搞好科研平台建设,加强学术团队建设,努力提高学术创新能力;创建产学研基地,服务湖北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科研项目、经费、成果的稳步增长。通过努力,要取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50项左右,其中国家级课题50项左右,取得横向科研项目120项左右;在国家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0篇以上,被SCI等国际权威杂志检索论文400篇以上;出版有影响的学术专著60部以上;获得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60项以上。

7.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实行全员竞聘上岗,以岗定责,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建立健全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妥善处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充分发挥学术权力作用,逐步扩大教学单位的管理权限;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和维护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推动人才强校战略的有效实施,更加突出教师在教职工中的中心地位,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分配中的优先地位。

8.提升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层次和水平,积极融入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与国际接轨,增强人才培养合作能力,向高层次、宽领域和务实效的方向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增加友好学校数量,提高合作办学质量。通过对等培养学生等方式扩大留学生规模,与国外合作大学建立学生交流培养机制,通过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建设吸引外来学生,并注重与重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重大科研项目的实施相结合。

9、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弘扬大学精神,构筑大学灵魂,回归大学价值理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建设既有多样化又有主旋律,既有多层次又有高品位,既反映高校共性又体现民族特色的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不断深化文化自识,坚持文化自律,提高文化自觉,努力成为社会人文精神高地和道德楷模。增强师生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学校的发展目标成为师生员工的共同理想和精神力量,形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开拓创新、团结奋进的良好校风、教风、学风,创建全国文明单位。

中南民族大学经过过去5年的跨越式发展,学校的办学思路和办学目标更加清晰,办学水平与办学声誉全面提升,为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南民大人将始终牢记振兴民族高等教育的崇高使命,在“笃信好学、自然宽和”的校园精神的指引下,朝气蓬勃,锐意进取,朝着一流民族大学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进。(中南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供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