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谐伦理营造“天人合一”
金秋时节,记者来到被称为“生态博物馆”的枣庄市店子镇,坐在直径达百米如莲花般绽放的巨石上,观林海绿波,听山泉歌唱,赏群鸟嬉戏,分享村妇采摘红枣的喜悦,身心步入“天人合一”的意境。
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透出枣庄人“伦理的情思”。近年来,他们注重传承与发展生态伦理,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深入人心。让绿色活化石焕发生机,他们对境内的35万株古树进行了精心呵护。始建于西汉年间的“冠世榴园”,面积已扩展到12万亩,石榴树多达530余万株,而山川溪流,溜园古木、民俗宗教、人文历史等原始风貌保存完好。在王府山村,记者看到村里寨外、院边庭内全是硕果满枝的石榴树,村民们在小心翼翼地采摘果实。
在构筑和谐生态中,枣庄人还悟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好处,他们不断挖掘、整理山歌民谣、农谚村语、皮影杂耍、剪纸石雕等,在民间传承,有的被录制存档。在红山峪村,村民田传江在耕种之余,搜集、整理了44万字的《红山峪村民俗志》,记载了农业、副业、度量衡、贸易、纺织、饮食等100余个民俗风情,读起来使人如同步入一座内容丰富的民俗博物馆。
凭和谐美学优化人文环境
从高处鸟瞰枣庄,天蓝地绿、水清气爽,城镇乡村与绿色交相辉映,其精妙之笔在于将“和谐美学”融入生态建设。“抱犊枣林缀红”、“微湖红荷映日”……处处是“立体的画,酣畅的诗”。他们以和谐美学视角,构筑“城乡一体化,乡村园林化”,点、线、面、环交织的立体绿化体系,开发起以“水”为主的台儿庄古运河生态区,以“山”为主的抱犊崮森林生态区、以“果”为主的12万亩石榴园生态区、以“花”为主的60万平方公里红荷湿地生态区。
给自然生态注入和谐文化意蕴。在苍莽的石榴林海中,点缀着青檀寺、一望亭、三近书院等景点,给幽谷异洞、流泉飞瀑增添了人文魅力。当地果农说,石榴园带来生活的富足,也送来和谐文化的甘霖。
设计美景,享受生活。村在林中,院在树中,人在绿中。走进吴庄,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崭新的和谐画图:村外山水相映,村内花果飘香,路灯列队街道两旁,花池内的花草树木间种着爬墙的丝瓜、豆角。走进村民王明金家中,宽敞明亮的房屋摆放着红花绿草,自来水通到厨房,厕所是水冲式的,做饭用沼气,字画挂在居室正厅。他说,“山里人过去求富,现在开始求美”。
“文明生态户”、“美在家庭”、“生态致富典型”等评选活动所营造的和谐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群体性格和行为方式。记者在峨山口村看到,村前的人工湖畔,琴声悠扬,庄户剧团的演唱带着浓郁的乡韵,唱出生活的甜美。村中体育广场上,篮球架、排球网等健身器材样样齐全。村长兴高采烈地说:“人创造优美环境,环境也在陶冶人。人只要有了精神头,山村会越变越好。”
用和谐思维引爆发展强势
在洪门村,98%的村民开发起庭院生态经济,呈现出“家家栽葡萄,户户绿满院”的景观。他们构筑起牧草养殖、畜粪进池、沼气照明做饭、沼渣沼液施肥的循环的“立体生态庭院经济模式”,被农业部命名为“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示范村。
正是这和谐人文点燃起创新激情。枣庄以“大手笔、高起点”实施了山、水、林、田、路、渠综合开发,按照“穿成线、连成片、沿路走、围山转”的思路,宜林则林,宜果则果,规模开发,分步推进,先后建成了一批生态开发示范工程。在峄城,过去丢弃山坡、不值钱的老劣石榴树疙瘩,如今成了宝贝。他们用石榴树根培育出的2万多盆姿态各异的石榴盆景,建成国内最大的石榴盆景园,12万亩石榴林也成为旅游的好去处,每年吸引中外游客百余万人次前来赏花尝果。
在万众参与的创新氛围里,各地妙招频出。台儿庄依托水资源优势,整合古运河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每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旅游年收入1.2亿元。滕州创高效生态种养模式,牵引千家万户参与生态产业。山亭区把历史、自然、人文景观同20年来治山、治水、植树造林的成果有机结合,做活做强了生态旅游农业。
和谐思维引爆发展构想。枣庄以企业为单位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切断污染源。以行业为单位构筑循环链条,畜禽养殖行业形成了“秸秆―畜禽―粪便―沼气―发电―照明取暖”循环经济产业链。在面上,形成整个社会资源的循环流动。作为煤城,煤矸石曾是一大害,现在建起了20多家以煤矸石为燃料的热电联产企业,煤矸石变废为宝,转化为清净能源,形成了具有枣庄特色的煤炭―煤化工―火电―建材循环经济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