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试卷,教师命题时尽可能将题目设计“到角到边”,充分利用卷面――这样一次也许只节约一张纸,但几百份印下来就省下几百张,一学年下来就是上千张纸,而上千名教师累加则十分可观。
学校建筑工地,负责基建的同志把还能使用的电缆、水表和电表收回仓库,在下个工程上继续使用――举手之劳便节约几万元乃至十几
类似这样的节约行为在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十分正常和普遍,因为,从院领导、教师、员工到在校学生,每个人都清楚这样的道理:厉行节约,不仅仅是一种美德,也是学校切实降低办学成本,实现事业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
节约是一种责任
伴随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进入了加快发展的爆发期。面对不少学校大举债务、大兴土木的“大手笔”,安徽工程科技学院保持着冷静,坚持着“不能把贷款作收入”和“不能把政策当馅饼”的观点,并形成了全院共识。
“节约是一种责任。”在既要顺应大发展潮流,又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两难”面前,安徽工程科技学院选择了适度扩张、内涵改造,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发展道路。一方面,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学院就近征用土地,扩建校园,满足学院扩招和事业发展的基本需要;另一方面,充分考虑基本建设贷款的成本与收益之比,精细计算贷款利息,控制借贷节奏,在保证学校正常运转的前提下,保持闲置资金量呈“最少”的运作状态,最大限度降低融资成本。精打细算的效果是,学院不仅避免了盲目“跑马圈地”带来的运行成本爆涨,而且新增的15万平方米的各类设施,所承担的贷款只是同规模学校的几分之一。
大账算清楚小账不放松。安徽工程科技学院从制度建设入手,形成从分配、设备招标到办公用电控制、医药费报销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制度体系框架,规范管理。由于节约责任落实和措施到位,安徽工程科技学院消灭了许多“高校浪费顽症”:比如行政运行支出比例过大困扰许多高校,但在这个有着16000名在校生规模的学院,行政运行支出占教育事业支出的比例仅为1%,不到100万元。
节约是一种智慧
走进安徽工程科技学院,每个人都会为“小桥流水绿草茵茵,亭台楼阁花香扑鼻”的校园美景所感染。但很少有人知道,那小桥流水是由征用农田的原有水系改造的;那绿草、碧树、鲜花是学院在暂不开发的地块自建的苗圃提供的。
在确保发展和正常运行前提下,实现成本的最小化,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智慧。为了更加人性化、高效率实现节约目标,一向“小气”的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在“科技节约”的投入上却十分大方:所有学生宿舍安装了“智能控电系统”,实行配额用电、超额购买的“全天候供电”;浴室、开水房全面安装“智能控水系统”,实现了贴卡计时消费;所有校舍卫生间全部安装“红外线自动控制节水器”,实现了“人来冲水,人走水停”自动控制;学生宿舍楼、教学楼、实验楼等公共场所更换节能灯和声控灯……这些先进节约手段的投入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得到的回报则更为可观――学生寝室用电量节约60%,耗水量下降了三分之二。
最能体现节约智慧的是学校的基本建设。花钱少和出精品是个悖论,但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却实现了“鱼”与“熊掌”兼得。学校发挥人才优势,实行基建全流程介入,设计方案要“会审”、招标之前要“审标”、工程建设在第三方监理同时进行“甲方监理”。由于基建材料的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具有较大的节约空间,学院坚持主材自行采购。结果是已经建成的15万平方米建筑,实验楼造价在每平方米900元以下,宿舍楼在600元左右,比同类造价低20%;同时,所有建筑都是市优工程,连续5年都有工程获得安徽省建筑业最高奖――“黄山杯”,创造了业内奇迹。
节约也是竞争力
同样的经费来源,同样的标准,不一样的债务负担,不一样的支出成本,其结果必然反映到财务状况和运行质量上。从这个意义上,节约也是竞争力。
由于安徽生均经费水平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各科学生年平均学费不超过4100元,因此,像安徽工程科技学院这样的省属高校财务状况一直不太宽裕。如果背负的债务过重,再加上管理有所缺失的话,简直就是捉襟见肘。幸运的是,安徽工程科技学院的贷款额一直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由校财务核算系统、校园卡系统、后勤财务核算系统与后勤物流计算机管理系统和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共同构建起的“四大财经网络”,实时监控着各项成本指标低位运行,确保了财务的投向和效益。
把节约的效益投入到提升办学水平最需要的地方。与其他支出成本下降相反的是,安徽工程科技学院用于教学和科研的投入总额和比例持续攀升。近几年来,校园面积由最初的300亩扩展到1800余亩,本科专业由13个增加到36个;学科涵盖由过去单一的以工为主扩展到理、工、文、法、经、管、农、教育等门类齐全;省级高校重点学科、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支撑起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基础。
节约,不仅仅是一种美德。在安徽工程科技学院,“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直接效果体现在办学成本的降低上,更重要的效果则在于,节约的理念深入人心,节约融会在育人的过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