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5年过去,在这个收获时节,文学艺术界又将迎来新的盛会。5年来,我国的文艺事业呈现出既活跃繁荣又稳定和谐的良好局面,佳作迭现,新人辈出,环境优化,充满活力与生机。此时此际,检点这5年来的成果,人们感到:正是由于党中央的殷殷关怀与深切期许,才催就了这文艺事业的累累硕果。
把握时代脉搏弘扬民族精神
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要更好地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万众一心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就必须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党中央对文艺工作者寄予了深切的厚望,为文艺事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文艺工作者一路高歌猛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迎接党的十六大的热烈氛围中,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等一系列的纪念活动中,在弘扬奥运精神的队列中,在青藏铁路的建设中……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记录时代发展的每一次心跳,反映社会生活的每一件大事:“小平你好”大型文艺晚会、“共创辉煌――庆祝新中国55周年”、“万众一心铸我长城”抗击非典系列纪实摄影活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型文艺演出《黄河颂》、大型音乐舞蹈史诗《走进西藏》、“百花芬芳”纪念建党85周年青年京剧精英和民歌精英演唱会……艺术家们用自己的歌声、舞姿、戏剧、影视、图片、书画等各种艺术创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着力展示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丰功伟绩。
变革的时代、崭新的生活、美好的心灵、激昂的精神,流溢在作家的笔下。作家董生龙从青海到拉萨,历时两个月,行程5000多公里,三过风雪昆仑,两踏戈壁浩海,采访数百人,完成作品《青藏大铁路》;女作家孙晶岩用两年半时间深入西气东输建设现场,写成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动脉》;长篇小说《八月桂花遍地开》重温抗战岁月,刻画中国人“攥成一个拳头”的民族精神;而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中,《大江沉重》、《天高地厚》、《红煤》等把农村变化的新信息描绘到色彩斑斓的创作中。
围绕发挥文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中国文联举办了两届当代文艺论坛,针对文艺作品中庸俗、低俗、媚俗倾向,以及违背唯物史观等不良创作倾向,开展健康的文艺批评。中国作协也加强了对当代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的分析研究,对历史题材创作中“戏说历史”的倾向、对革命历史名著改编中的低俗化倾向等问题,进行及时的评析和引导。
百花回报沃土文艺奉献人民
“希望广大文学艺术工作者牢记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这个真理。坚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努力把握时代的脉搏,充分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充分认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认识人民群众对文艺发展的基本要求。”这既是党中央对文艺工作者的要求,也是文艺事业发展的要求。
5年来,中国文联及各团体会员努力把优秀的作品和精湛的艺术奉献给人民。广场上,抗战歌曲铿锵有力;黄河畔,安塞腰鼓激情豪迈;茅屋前,乡音款款关爱无限;田埂边,评书相声说学逗唱……2006年元旦、春节期间,中国文联及所属各文艺家协会以“百花报沃土,艺术献人民”为宗旨,组织“送欢乐、下基层”活动,15个艺术小分队、700多人次,深入11个省、区、市,慰问演出、艺术展览、电影展映、赠送书画春联、捐建希望小学。这次活动为期48天,覆盖区域大部分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受灾地区,约100万基层群众直接受益。
2005年5月23日,一支特殊的队伍从江西南昌出发,踏上了70年前红军曾经走过的征程。这次由中国作协组织的中国作家“重访长征路,讴歌新时代”大型采访采风活动,有全国各地的30余名知名作家参加,历时一个月,行程一万多公里。在这条记忆着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人最艰苦卓绝、也最悲壮惨烈历程的道路上,作家们与历史相逢,与时代相逢,与情感相逢,也与责任相逢。
除了长年不断的各种采风活动外,中国文联近年来还组织了“关注森林”、“万里采风”、“情系西部”、“聚焦新农村”等大型采风活动;中国作协也精心组织了“百名作家深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西部作家东部行”、“东部作家西部行”、“百名作家农村行”等采访采风,而这些只是广大文艺家贴近生活关注时代的一个个缩影。从革命老区到三峡库区,从内蒙草原到青藏高原,从黄河边到长江口,从穷山村到新农村,从内陆到边疆,文艺家们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他们把看到的、听到的融进作品中,奉献给人民。
崇尚德艺双馨唱响时代强音
“德艺双馨既是艺术家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也是艺术家终生奋斗的目标。建设一支德艺双馨的文艺队伍,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迫切需要,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盼。”遵循党中央这一要求,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在全国文学艺术界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的重要举措。
2004年,中国文联在文艺界开展了评选表彰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的活动。当年7月19日,30名优秀中青年文艺工作者被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
2004年6月,深受群众尊敬和爱戴的人民艺术家常香玉因病逝世后,中宣部、文化部和中国文联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向常香玉学习,做“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2004年7月,中国文联发出了向丛飞同志学习的倡议书;2005年4月丛飞病逝后,“丛飞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位青年歌手的人格光辉感动了千里外素不相识的作家蒋巍,他含泪书写了《丛飞震撼》,而他的作品又感动了另一位诗人。当这位诗人在一次会议上见到蒋巍时,向他深深鞠躬,感谢他用文学记录了感动中国的丛飞。文艺的力量与人格的力量在此完美结合,又一次为“德艺双馨”写下了注解。
广大文艺工作者也一刻没有忘记他们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他们牢记胡锦涛总书记的教诲,“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努力创作出更多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精品力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