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和谐社会语境中人的全面发展

2006-11-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林国标 我有话说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对人的统治和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片面发展的批判,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这种理论提出的社会历史前提是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阶段。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为现实性与理想性的辩证统一

,体现为不断发展的永恒的历史过程。因此,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除了继承经典作家思想精华之外,还应包含更多新的富有时代意义的内容。

 

新时期人类面临和谐发展的现实挑战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对人的统治和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片面发展的批判,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这一理论提出的社会历史背景是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一方面工业文明飞速发展带来了丰富的人类物质文明成果;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社会发展特别是作为社会历史活动主体的人的发展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具体表现为:人的活动的片面化、人的能力的片面化、人的社会关系的片面化和人的精神生活的片面化。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视野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旧的社会分工的消除和私有制及剥削制度的消灭,人们将获得平等发展的条件,劳动由作为生产要素的手段变成了人的第一需要。于是,“异化劳动”消灭了,社会的每一成员不仅参加社会财富的生产,而且参加社会财富的分配和管理。人的活动表现为全面化的活动,人们将摆脱地域的和民族的各种局限,同整个世界的物质和精神生产发生实际联系,从而建立更加广泛、全面的社会关系。人的体力与智力、潜在素质和现实能力都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发展。

经典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基于资本主义早期发展阶段的历史语境。马克思曾一再强调不能离开人的现实关系和过程来理解人的发展问题,要用历史主义的原则和方法去思考人的发展。也就是说要把人的全面发展置于一定的社会历史关系之中,把它看作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因此,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和相对性,它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分阶段逐步实现的。人的全面发展也没有绝对的、恒定的标准,它依赖于特定社会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其内涵与历史的发展阶段相关联。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程度和评价标准。从这个角度讲,人的每一发展阶段都承载着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终极价值目标的阶段性任务,人的全面发展必然是一个与社会生产力、经济、文化、自然生态持续发展相互协调、逐步提高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揭示的人的发展的片面性,所针对的主要是资本主义早期发展阶段的历史情境。在这种历史情境中,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性表现为不合理的社会分工、阶级的差异、资本的剥削。

随着历史的发展,马克思所面临的社会情境已有所改变。同时,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社会也面临着新的复杂情况。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固然促进了人的能力的极大提高,但也使人的发展面临着新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表现为人的身心不和谐以及人与存在环境不和谐等等。所以,当前人的发展除了能力和个性的发展之外,还有一个是否健康、是否可持续、是否和谐的问题。

当今时代,一方面人的主体性、个性、独立性得到越来越多的强调,然而另一方面坚持多元化、主体间性、“诗意地栖居”等呼声也一浪高过一浪。当代哲学的许多议题都是围绕着人的生存状态、人的意志、情感、自由等问题而展开的。这就说明,在现代化背景下,人本身的问题、人与自身的矛盾问题、人与存在环境的矛盾问题已显得越来越突出。这些都可以概括为当今时代人的存在的“和谐困境”问题。因此,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就从过去主要注重人的能力的发展扩展为既包括能力、个性的发展,也包括人的健康与和谐发展。

人的和谐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表征

在和谐社会语境中,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以人为中心所发生的各种矛盾得到全面解决,围绕人所发生的各种关系处于和谐状态。这可以从两个向度来理解,即个体的人的向度和存在环境的向度。

从个体的人的向度来说,由于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所以人的和谐发展首先便表现为人与自身的和谐。

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是社会总体和谐的基础。所谓人自身的和谐,是指人的内在条件和外在表现都能同时代和社会相适应,并积极推动社会和时代的进步。其主要内容包含三个层面:思想层面、心理层面和能力层面。从思想层面来说,人的自身和谐是指个人的思想、观念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能够与时代进步的节奏相合拍,即能够与时俱进。从心理的层面讲,人自身的和谐是指人的心理处于健康积极的状态,昂扬乐观,积极向上,富于进取。从人的能力层面讲,人自身的和谐就是指人的能力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们的各种技能、智能和潜能即正确驾驭某种活动的实际本领不仅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更主要的是,社会为人们展示各种才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充分的条件。

只有使社会中的多数个体都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崇高的思想和卓越的能力,才有可能使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达到真正的和谐;离开了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流于空谈。因为有了和谐的身心,就会自觉地克制自己的不合理欲望,调适合理欲望的实现路径和实现程度。就会使个人的追求与社会的总体秩序相协调,使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

从存在环境的向度来说,人的和谐发展表现为人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都能充分地协调、和谐共处。存在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它们作为人的生存活动不可或缺的因素,决定着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程度。

人存在于社会之中,个人的集合构成集体或社会。社会一旦形成,就会产生独立的社会意志,这种社会意志并不是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它一旦形成,就可以反过来规范和作用于个人的意志。这样,个人与社会就有了一种互动关系。在这种互动关系之中,社会使个人获得思想的源泉、道德评价的标准和能力实现的方式。一句话,良好的社会关系(制度结构)能使人的发展朝着更健康、更完善、更美好的方向迈进。这就要求我们着力于构建有利于人的发展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

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某种程度上还存在着践踏人的合法权利、人的正当需求得不到合理满足、忽视人的能力差异、压抑人的个性和不尊重人的独立人格等现象。存在着人的依赖和物的依赖现象。这往往阻碍人的精神健康发展,妨碍人的能力全面发挥,也对社会的进步产生着消极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就是基于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强调要通过构建良好的社会关系(制度结构),使社会总体进一步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关注人本身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关注活生生的具体个人的精神状态和喜怒哀乐。而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希望通过创造良好环境,形成以能力为本位的良好的社会风气,通过采取有效的办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打破身份界限、人情关系,建立一种使组织和个人都能“各尽其能”的合理的社会机制,使人的各种能力得到全面而合理的发挥。

人同时还存在于自然之中。自然环境对人来说,不是一种简单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而是一种包裹着人的、决定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质量的有机系统。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在人的生存过程中,二者进行能量交换、相互依赖的关系。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样关系到人的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既可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也可以使人科学、合理地运用自身的能力,还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际上是使人的生存系统处于有机的协调状态。

正确理解和谐社会语境中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真正注重以人为本,把加强人自身的建设、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作为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从而避免一味注重物质技术的开发和利用,而忽视个体生存状况特别是精神状况的弊病。它也使我们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始终注重社会各个方面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包括人自身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