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张峻摄于1961年夏天,此前,张峻从未拍过彩色照片。 |
《烙刻――记忆中的影像》是作家出版社新推出的一本很有史料价值又非常具有阅读趣味的图文书。该书选择了近几十年来曾家喻户晓、已经烙刻在几代人心中的摄影名作。书中文字多是本书作者对照片原创者的深度采访,从而展示了许多过去很少披露的照片背后的故事。
鲁迅在上海第二回木刻展览会上。沙飞摄于1936年10月8日,此后,他又从各个角度拍摄了鲁迅的多张特写。这是鲁迅先生最后一次抱病参加活动。 |
在书中,读者可以读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是怎样拍摄的?林彪坠机温都尔汗的第一现场到底是什么样?1976年天安门“四五运动”的照片是如何冒险拍摄的?是谁能够走进邓小平的家拍摄他的生活,这些照片又是如何获得世界大奖的?33组照片,33段故事。
人不能铭记一切,也不能忘却一切。至于什么是该记的,什么是该忘的,则是一个复杂的命题。简而言之,只要是有利于我们进步的,不管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我们都应该铭记;只要是无益于我们进步的,不管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我们都不妨忘却。该忘的不忘,会使前进增添负担;该记的不记,我们就无法驱除蒙昧,走向文明。而实际的情况是,人的忘性要远远大于记性,尤其善于忘却那些本来能给我们带来丰富经验教训的坏的事情、坏的经历。
《白求恩大夫》。吴印咸摄于1939年10月。这张照片为这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主义战士留下了最为珍贵的影像资料。 |
《烙刻――记忆中的影像》是一本有趣的书,也是一本修复、维护人们记忆的书。书中收录的这些图片,对于40岁以上的中国人是那样的熟悉亲切,又是那样的遥远依稀,我们手捧这“熟悉遥远”的影像,肯定会获得某种趣味的享受,就像夕阳下的老者路遇了青年时代的恋人。至于青年人,难道他们对爷爷们早年的情人和罗曼史就真的丝毫不感兴趣吗?何况在教科书上他们已经初识了其中的一些。
活着的人读完还可把它放在书架上,等待着还未出生的人取下来继续阅读。
书名中的“烙刻”有被迫和自愿两层含义。这些影像已经深深地烙刻在了故人的记忆中;但我们希望它们继续烙刻在新人的记忆中。
必须说明的是,本书不是一册厚重深刻的读物,它只是把这些堪称“中国现代史缩影”的照片罗列在这里,同时提供一些比较真实、鲜为人知的拍摄背景资料。但愿这本书有助于我们理性地回顾历史,理性地审视现实,理性地思想未来。
《烙刻――记忆中的影像》巴义尔编著作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