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学引智力戒浮躁

2006-11-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单力真 洪成文 我有话说

随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战略目标的提出,大学在引进海外智力方面进入了历史上最好时期之一。所谓引智,直言之,就是引进海外专家及其智力,为我国高等学校的学科发展和学生培养做贡献。

1998年以来的

八年中,大学引进海外智力的规模不断扩大,而且在引进人才的层次和类型上也有史无前例的发展。仅从形式上看,大学不仅瞄准了高端人才的引进,而且注重普通人才的交流,博士后事业随之得到发展。高校不仅注重单个教授和专家的引进,而且也在国家政府的支持下,大力发展团队引进。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十五”计划开始时,学校每年邀请的各类专家只有几十人,而到2005年,应邀的长短期专家接近400人次,翻了两番。今天的大学校园里,重大影响的世界知名学者频繁来访讲学,学生直面大师的机会越来越多。在该校地理与信息系统科学、脑认知与学习等领域,引进的两个大师团队可以常年不间断地支持学校相应学科的发展。可以说,引智工作不仅促进了大学的国际学术交流,活跃了大学校园的学术气氛,而且对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大有裨益。对于大学来讲,引智工作,怎么强调,也不过分。

然而,在引智工作出现可喜局面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首先是引智工作的定位问题。重视引智工作,几乎是大学领导者普遍重视的事业。但实际上,很少有战略性、科学性很强的海外人才引进战略规划。没有战略规划,就没有整体考虑。没有整体考虑,必然导致引智工作的零打碎敲,即便上了规模,也难以发挥大的成效。其次,单兵作战现象比较普遍,每个学校都在努力引进海外专家,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政策和做法,但很少见到两所大学或若干所大学整合资源落实海外智力的引进工作。不仅如此,海外专家利用还是“单位制”,你请来的专家,就是你的专家。数所高校之间共同享用同一个或同一批专家,还没有得到积极的鼓励。其三,大学引智工作由于没有长期的前后一贯的政策,加上“善交新朋友、忽视老朋友”的倾向,不仅导致引进海外专家成本上升,而且不利于引智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引智工作也还存在着不计成本的倾向。当前,少数高校为了要请到大牌教授,动辄数十万元课酬,不仅给社会上有挥金如土之感,而且也会搅乱正常的专家,特别是海外专家市场。

要让大学引智工作健康发展,更上层楼,我们认为必须首先要解决三个认识问题。一是要将大学最重要的学科平台与引智工作结合起来,引智不是“扶贫”,引智的出发点是要为本校的优先发展学科服务。二是要把引智工作与大学教育创新联系起来,创新需要学科交叉已是常识,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共聚一起,则是最好的交叉活动。三是要把引智工作与培养本土学术大师关联起来,能将外国著名教授请过来,能与外国著名教授进行对话,能和著名教授共同研究共同发表成果,本身就是学术自信的反映。没有学术自信,岂谈国际水平?其次,大学引智必须考虑效益,而效益能否体现出来,基本要素是成本。不计成本引进海外智力,可以是特殊条件下非常态选择,但不应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大学在引进、利用过程和资源共享上要设计好,力争用较少的资源,获得较大的引智效果。最后,大学引智工作还需要积极的制度环境作为保障。目前,我国高校制度中不利于引智工作的地方还常常存在着。在这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只要想一想他们的技术移民及相关特殊政策,就不难给我们以启发。如果承认21世纪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才,那么引进海外专家人才的政策和制度就不应该存在太多的禁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