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 |
这次科考队由两艘考察船组成,共有科考队员24人,主要来自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西南渔业中心(NOAA),瑞士水科学与技术研究所(EAWAG),和日本水产工学研究所(NRIFE)。其中我国科考队员12人。
16日,科考队在洪湖保护区发现了目前所见到的最大的江豚群,由15头江豚组成。总计在上行至宜昌的水域发现30头江豚,返回武汉的水域发现40多头。“10年前仅洪湖保护区江豚数量就有100多头,”湖北长江天鹅洲白豚保护区的龚成认为:“江豚数量确实大大减少了。”
本次考察为何选在11月6日启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王克雄博士告诉记者,这与长江枯水期相吻合,有利于观测喜爱在浅水区嬉戏的白豚和江豚。考察船从武汉出发,上行至宜昌,然后调头驶往下游,直达上海,最后从上海返回武汉。本次考察覆盖整个长江中下游水域,行程为3336公里。考察船上的GPS接收机实时记录船的航迹,在每天考察结束后将数据下载到计算机中进行分析。
本次考察包括三个独立的考察方法:截线抽样法考察、声学考察,以及系统的水样和泥样采集工作,这是在历次考察中运用最多、最全面的淡水豚考察方法。其中,截线抽样法是一种传统的考察方法,主要通过目测和借助望远镜等辅助设备,来对江面进行观察,确定白豚和江豚的种群数量及分布情况。同时,使用两种声学系统进行监测:声纳微型数据记录仪和低频信号监听记录系统,分别用来监测它们的高频“滴答声”和白豚的“哨叫声”,这两套系统也是目前世界上监测淡水豚类最为先进监测系统。截线抽样法和声学考察两种方法同时进行,互为补充。
此外,在整个行程中,还将由3名科考队员专门每隔50―100千米的水域就进行一次水样、泥样采集。这个采样的目的是收集水域生态数据,监测水质的现状与变动规律。
“世界上仅存5种淡水豚,白豚是其中最濒危的鲸类物种,其种群数量可能仅剩几十头。长江江豚是江豚的唯一淡水亚种。为了防止白豚灭绝和遏制长江江豚数量的急剧下降,我国科学家提出了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迁地保护(建立半自然保护区和开展人工繁殖研究)对策。”王克雄博士强调,“一旦发现白豚,科考队将立即停止当天考察,全部的注意力集中跟踪白豚,以确定它的活动方向以及在栖息地的生活情况。”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王丁博士说:“通过考察,我们将对白豚和江豚的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做出全面的估计。这是为将来制定保护这些物种的必需措施,也是非常关键的第一步。此外,这次考察工作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白豚和江豚的保护,更是对整个长江水生生态系统的保护。”
尽管目前暂未发现白豚,但所有科考队员仍满怀信心,期待在接下来的科考行程中有所突破。“我有一种预感,我们很可能在长江下游发现白豚。”长期航行于长江水域,目前在“科考一号”担任船长的程建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