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林中养蛙人

2006-11-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高腾 摄影报道 我有话说

东沟收蛙的赵老汉

早就听说东北的山沟里有人在养林蛙,出于摄影人的好奇,我走进了他们的生活。

2006年10月14日上午,吉林省珲春市林业局青龙台林场的张场长开着他破旧的2020吉普,带着我和李志兴老师离开春化镇去青龙台找养蛙人。

熟悉这里情况的李老师介绍,这儿距俄罗斯边境线6、7公里,属原始森林,是动物种类和种群密度最高的地方,森林之王――野生东北虎就在这里出没。在这片林中空地的一木刻楞房前,养蛙人,58岁的吴永彬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今年夏天吴老汉发病,高烧不退,是一起养蛙的媳妇把他连背带扶地走了三十多里路才送到镇子上打的吊瓶,他的跛腿就是那时因脑血栓落下的病根儿。生性木讷寡语的吴老汉是这片沟里的承包人,曾经是吉林红石林业局的普通干部,月收入六百七十元,三年前把在临江住的房子卖了四万八千元投到四岔养蛙的沟里。对养蛙人来说,养蛙其实就是养河。从蝌蚪到性成熟林蛙的产卵、繁殖都离不开林中的溪水,疏导河道,建孵化池,野外搜集或买蛙籽人工养护就成为养河人生活的主要内容。

东北的10月是林蛙收获的季节,此时养蛙人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溜河”。为此我特地在四岔跟随同屋的赵老汉“溜了一回河”。“溜河人”的装束通常是雨靴皮裤,我因没有合适的雨靴,只好穿运动鞋和赵老汉进了东沟。东沟地势复杂,两人合抱的原木就横卧在溪流河谷之上,踩着厚厚的落叶,恐惧中的我不时回头张望,生怕老虎在后面和我一起走。走到十里外的上游再折返察看放置在溪流中的网,当地人管网叫“wu”子,没人会写这个字,这才是我们“溜河”的开始。在溪流里用卵石堆砌成近似锥形的出水口就是下网的地方,这样的网一路布下去有几十个。赵老汉穿着雨靴在溪水里趟行,察看着每一张网,不时将冲入的落叶抖出,将幼小的林蛙重新放入水中,当在网中发现大个林蛙时是他最兴奋的时候。我呢,只能踩着溪中的卵石跳着走,唯恐被行动敏捷的赵老汉落在后头。遇到水宽跳不过去的地方,赵老汉会折回为我垫石,后来竟背起了我,身体的接触让我心中顿生一股暖意,生命中曾有谁背过我?现已成为模糊的记忆。在林中看到的林蛙具有不同的颜色,在岸边是橙绿色,入水即变成黑色,入冬前林蛙会选择溪中深些的潭水越冬。这里有人见过老虎,免不了会提起。事实上老虎很少伤人而且躲人,除非是受伤的老虎。人遇见老虎时往往先对峙而后老虎离开。我多次看到林中一棵粗壮、笔直的树上挂着一方红布,树下摆放一木制的龛,有时摆有酒碗,这是山里人敬重山大王――老虎特有的一种标志,说明人们的愿望是与老虎和睦相处。老虎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因有老虎生存,珲春的自然生态优于其他地方,生长的林蛙个头大,品质也好。雌性林蛙的输卵管即人们俗称的蛤士蟆油是一种滋补品,在林中捕获一两重的雌蛙可卖十几元,一只雄蛙只卖两毛钱。

陪男友养蛙的女孩

五十多年一直从事我国两栖爬行类动物野外科考工作的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吴贯夫副研究员介绍说,无人养护而任意捕捞,林蛙数量只会减少以至灭绝,所以养蛙人在养蛙的过程中起到的是保护林蛙种群的作用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考虑到林蛙的生长周期、雌雄比例、养蛙人的利益,吴贯夫副研究员建议当地林业部门如能把养蛙人的承包期适当延长将会有助于对林蛙的保护与繁衍。


收蛙归来的“溜河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