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牢牢把握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通过详尽的历史的和逻辑的分析认定仁义礼智信是中华美德的“核心范畴”、“核心价值观”,“它们是一套完备的德性系统,相互诠释、相互调节,并且衍生出其他适应不同社会关系、不同人生境遇的伦理规范。”它们贯穿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整个发展历程,“是我国传统道德之纲,牵动、影响和辐射着整个社会道德规范体系,推动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教化,提升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全书紧紧围绕着这个主题和中心展开,毫无枝蔓。应当说,本书对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范畴”、“核心价值观”等提法不但是个创造,而且也是符合事实。
作者不是停滞于就史论史和就事论事,完全关在书斋里思索立论,而是站在时代的高度,以继承中华传统美德为基点来思考和分析问题,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归宿。作者努力辨析中华美德的“原义、他义和新义”,就是“明确原来意义上的‘仁义礼智信’的含义是什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异?如何用现代的视野去观照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经过对于“仁义礼智信”五个德目进行逐一的分析和挖掘之后,指出,它“蕴含着永恒的、广泛的、普适的精神价值,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来源、重要内容和重要基础。”
本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丰厚充实的历史资料作基础,进行理论的创新。例如,对于古代歧义最多的“智”,在这本书的第五章“智――崇智求真”中,不但根据唯物史观分析了儒家的贵智、墨家的重智、道家的弃智、法家的反智,探究了这些思想产生的历史和社会的原因,指出其是非得失,而且列举了作为中华传统美德之一的“智”在政治、军事、经济、生活等各个领域的运用。书中指出,“智”不是指人的一般的认知智慧,而是“道德智慧”,“是认知的最高表现和德性,是人的重要美德和理想人格的重要规定,是人作为道德主体超越自我,以及最大限度地完善自我、他人和社会的大智慧”。最可贵的是,书中还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根据“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的精神,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丰富了“智”的时代内涵――“勤学敏思、明理力行、求真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