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莽莽高原上 朗朗读书声

2006-11-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练玉春 我有话说
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全省面积达72.23万平方公里,人口仅543.2万,其中贫困人口120.5万人,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46.2%。这,就是青海省的基本省情。

这,也是青海要落实“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消除青壮年文盲”这个“两基”目标时面对的基本现实。

就是在这样的现实中,从2004年7月开始“两基”攻坚以

来,青海省已有28个县实现了“两基”,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了86.8%,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了93%!广大农牧民成为了青海书写“两基”攻坚历史篇章的最大受益者。莽莽高原上,农牧民子弟朗朗的读书声正为这片土地带来新的希望。

“学校里也有我的家”

青海省地广人稀、交通困难,加之经济条件差,农牧民一直不大愿意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学习。甚至在20世纪90年代初,当地还有农牧民“抓阄”决定谁家孩子去上学读书的“奇闻”。

海北州西海民族寄宿学校的400多名农牧民孩子已经喜欢上了学校提供的三餐。练玉春摄

所以,在中央和地方共同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对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免除学杂费、书本费、并补助寄宿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之后,青海“两基”攻坚高效展开,农牧民送孩子上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校学生也大幅度增长。目前,已有297所寄宿制学校竣工,已经搬进新宿舍的46000名农牧民孩子成为直接的受益者。而“学校里也有我的家。”成为这些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小拉布腾就是这46000名受益者中的一个。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民族完全中学初三学生的小拉布腾,家住在距离学校30公里以外的哈勒锦乡,因为家境贫穷,读小学时,小拉布腾就提出要辍学打工,当牧民的爸爸妈妈没有同意,而是咬牙拿出家里的积蓄,再东挪西借,供兄妹三人读书。但是,每年2000多元的学杂费、生活费、住宿费成为这家人沉重的负担。

“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后,这些负担一下减轻了――小拉布腾和妹妹还得到了每月80多元的生活补助;哥哥因为学习成绩不错,进入高中也有各种补助。今年9月,学校新落成的学生寄宿公寓,更让小拉布腾兴奋不已。走读的同学看了宿舍楼,羡慕地说:“你们住得太舒服了!”就连性格内向的妈妈,看了儿子的新宿舍,也是这儿摸摸,那儿看看,满脸的兴奋。

读书不交费,住校还得到生活补助,兄妹三人都住校学习,家里反而完全没有了以前那样沉重的负担,还开始有积蓄偿还拼凑学费时借的外债了。小拉布腾于是开始设想高中、大学的好日子了。 

“有了远程教育,就是不一样”

如果说,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两免一补”政策解决了学生“进得来、留得住”的问题,那么,如何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现代化教育服务,让高原的农牧民子弟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就是一个“学得好”的问题。在青海这个幅员辽阔、师资紧张、教师结构还不尽合理的高原省份,现代远程教育在解决“学得好”这个问题时,就成为一种重要的补助手段,突显出独特的魅力。

借助网络、卫星传输信号、教学光盘,现代远程教育把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学校的优秀老师和教学带到了青海农牧区的学校、老师、学生面前。这种教学手段在学生们眼中不仅新奇,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还是教师们眼中的教学宝贝。

青海省海东地区化隆县二塘学校就有这样的教学宝贝。两台电视,一套卫星教学收视设备、一台VCD播放机,一个教室,投入也就2万元左右,一个现代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室就可以建成。

初三学生张海燕、史秀芳都盼着一周两节的多媒体课。不仅仅因为这种课“好玩,有意思”,更重要的是,“电视里老师懂很多东西,讲课很生动,他们有更多的道具和图片,还有很多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新鲜东西。一边听电视里老师讲课,一边听课堂老师在旁边讲解。我们更入迷了。”

多媒体教室为化隆县巴燕镇寄宿制初级中学的学生们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他扎西摄

校长喇生华对于这个教室也是赞不绝口:“多媒体教室体现了明显的资源优势。我们把外地,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地方的名校名师课件下载下来,刻录成光盘,由学校老师指导学生学习,既配合了教学,又打开了老师和学生的眼界,更给老师提供了机会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这种教室还可以协助乡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喇生华校长告诉记者:“有了远程教育手段,就是不一样。实际上就拉近了东西部地区间存在的教育差距和技术差距。学生感兴趣,接受快,老师学习积极性也高。当了15年教师,我还真没有见过教学质量提高这么快的。”

而如今,在整个青海全省,农村中小学的光盘播放学习点已经多达1830个,卫星教学收视点3193个,计算机教室965个。远程教育在青海也不再是单独的点,而是逐渐构成了这个省中小学面向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现代平台。

“我们创造了历史纪录”

谈到“两基”攻坚以来最大的感触,记者采访的几乎所有青海省的干部都表示:教育投入是推动“两基”攻坚的关键。而这种投入,既要求经费的投入,也要求管理的投入。

作为教育经费投入,下列一组数据颇具说服力――

2004年至2006年,青海省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总投入46125.7万元;青海省现代远程教育项目投入资金总额1.9亿元;2006年,全省下达资金5590.4万元,免除63.64万名学生学杂费,下达资金3595万元,资助14.3万学生享受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补助,18.3万人享受非寄宿制贫困生助学金……

海东地区化隆县常务副县长李红曾经带着干部去动员农牧民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可是让她尴尬的是:苦口婆心劝来的学生到了学校,却连课桌板凳都没有!

回想这种尴尬,李红告诉记者:“现在实现了‘两免一补’,国家投入大了,我们做工作就腰杆硬了。不要学杂费,不要课本费,还补助贫困学生生活寄宿费,有这样的好事,农牧民可愿意把孩子送到学校学习了。”

而青海省对“两基”攻坚的管理也同样大力投入:

青海省的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各级行政机关,都与基层建立了“两基”攻坚的联系点,在出台政策督促指导的同时,也为攻坚出谋划策;在青海,省长、州长、县长亲自带队会合各级部门合作检查、现场办公、督促攻坚,已经成为农牧民和学生老师们司空见惯的景象。

果洛州副州长索南才让就跑遍了全州所有的49个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工地,有的工地甚至去过5次。有时候,他甚至就是一个工程监理员,直接与施工队讨论施工进度、质量、材料上存在的问题,对所有问题都做到现场解决。

他们就是美丽青海的美丽未来。任丽梅摄

有了这样的投入,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每年冻土期长达半年、建筑材料必须从西宁输入的果洛藏族自治州,施工单位克服自然条件的困难,用牛粪烧热冻土层,边烧边挖,在大型挖掘机掘头都挖断的情况下,硬是从老天爷那里“抢来”一个月的施工期;而在整个施工中,延长每天施工时间、随时检查工程进度质量等环节都渗透了各级管理的到位,保障了项目施工。所以,当今年的39所寄宿学校项目全部完成、通过验收、投入使用后,索南才让用“创历史纪录”来形容,他说:“在果洛的建筑历史上,三层以上的楼房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交付使用是前所未有的。”

的确,在青海这个高原大省,“两基”攻坚的笔墨正书写着她致力于教育发展的“历史纪录”,书写着高原教育历史性的篇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