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云岭天籁》打造原生态民族文化品牌

2006-11-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肖一 我有话说

11月18日至20日,投资近千万元、经过4个多月的策划创作和精心排演,云南大型原生态民族音乐集《云岭天籁》在北京天桥剧院演出,得到观众和有关专家好评。此前,《云岭天籁》在北京大学百年礼堂举行的两场公演场场爆满,原汁原味、绚丽多彩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引起青年学子的热切关注和浓厚兴趣。

原生态文化如何

传承和发展?怎样更好地开掘民族文化资源?《云岭天籁》的创作和展演或许能给我们打开一个深入探讨的视角。

平台:政府重视媒体推动

云南被誉为“音乐舞蹈的海洋”,近年来,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步伐加快,文化事业得到极大加强。《云岭天籁》艺术总监、云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尹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云南省在建设文化大省的进程中,十分注意自身优势。通过不断研究、实践,我们认识到云南很大的文化优势就是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民族艺术。2003年推出大型原生态民族舞蹈集《云南映象》,获得了很大成功,今年又推出大型原生态民族音乐集《云岭天籁》。”

政府重视和支持为发展原生态艺术搭建了发展平台,媒体所起的推动作用也功不可没。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歌赛”、“星光大道”、“梦想中国”等活动,云南选手都取得了优异成绩,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民族歌手。第12届青歌赛单列了“原生态”组比赛,更使原生态民族音乐得到广泛关注。《云岭天籁》的演唱人员很多是来自青歌赛的选手,包括荣获原生态唱法金奖的彝族歌手李怀秀、李怀福姐弟、获得银奖的香格里拉组合以及一窝雀组合、新稻子组合等。这些受到观众喜爱的、有较高知名度的民族歌手使《云岭天籁》也备受瞩目。

理念:推陈出新求真求变

“《云南映象》火了,但是我们不能停滞不前,不能老停留在一个作品上,要不断推陈出新,进行再次探索。”尹欣说。《云岭天籁》的推出不仅得益于良好的文化环境,同时也是原生态民族文化展现蓬勃生命力、云南民族民间艺术创作日渐成熟的必然产物。

如何继承原生态文化艺术?在田间地头采集民歌,通过“采风”汲取民间文化的丰富养分,是多年来云南艺术界一直坚持的传统。《云岭天籁》编导、音乐统筹刘晓耕谈到:“我们不是简单地把采回来的歌直接拿出去,而是在保持框架不变、音乐灵魂不变的前提下,在结构上进行加工,加入有时代感的表达形式。”

“在对待如何继承原生态文化艺术的问题上,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求真禁变,一种是求真求变。我们的态度是求真求变。”刘晓耕说,“我们对原生态文化的还原不是博物馆式的,是加以创造和发展的。对于它的原生态元素,不是弱化而是强化它。”

《云岭天籁》的许多原生态音乐作品体现了这种艺术创造理念。在选择的曲目中,一部分是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歌曲,一部分则是音乐家根据少数民族原生态歌曲的元素,在完整保留民族音乐特色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比如,《小河淌水》就是民歌与管弦乐的完美结合,《一窝雀》则借用美声发音,用民间曲调演绎民歌。

《云岭天籁》以舞助歌,歌舞相映,在灯光、音响、服装、美术、舞台、造型等方面精心设计,运用许多现代科技、时尚的手段,创造出了炫美华丽的舞台效果,使整台音乐晚会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

据了解,《云岭天籁》在北京首演后,将听取专家和观众意见进行修改,从2007年初将在国内外进行巡演。尹欣介绍说,力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完善充实、打磨提升,借助有关部门支持和国内外演出机构、演出商的中介作用,将《云岭天籁》推向全国,打造成一个原生态民族文化品牌,作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台原生态音乐精品。他强调,《云岭天籁》必须走入市场,接受市场和广大观众的检验,通过经济运作的模式,在市场中走向成熟和发展。(本报北京11月21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