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爱其所同 敬其所异

2006-11-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国际展览局主席、外交学院院长 吴建民 我有话说
在中国,人们对跨文化交流的意义还远远认识不够。为什么跨文化交流在今天显得如此重要?这是国际大气候和中国开始崛起的现实决定的。

这就不能不涉及到正在激化的美国同伊斯兰世界的对抗。今年夏天,爆发了

一场黎巴嫩和以色列之间的战争。世界各国人民从电视屏幕上看到了战争对双方造成的损害,广大无辜平民、妇女、儿童深受其害。然而,在基本实现停火后,双方都不约而同地宣告自己取得了胜利,好像对于他们来说,战争造成的苦难通通不在话下。黎以战争表面上是黎巴嫩和以色列之间的战争,但从本质上看,却是美国和伊斯兰世界的对抗在加剧的表现。

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冲突不自今日始,已经延续了一千多年,只不过在20世纪被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掩盖了。冷战结束后,这种冲突又进一步突显出来。在21世纪,这种文明冲突还将会给人类带来无穷苦难。怎么办?

我认为,文明对话是唯一的选择。对此,东方文明、中华文明可以做出很大的贡献。中华文明自古以来主张“和为贵”,崇尚和谐,“爱其所同,敬其所异”,最后的结果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和而不同。跨文化交流,本质上就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相互学习,相互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共同前进。

中国正在崛起,这已成为当今世界上不争的一个事实。人类历史见证过许多大国的崛起。近几个世纪以来,最引人注目的大国崛起是美国的崛起。今天,中国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奋斗之后,正处在崛起的初期。对此,世界上有人欢迎,有人反对,有人彷徨,有人疑虑。如何令人信服地向世人说明,中国走的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除了领导人的政策宣示之外,跨文化交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

随着中国的崛起,世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大。据不完全统计,今天世界上正在学中文的人有三千万,有2500所大学在教授中文,这为中华文化进一步传播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交流学的基本原则是要知己知彼,这样才会达到交流的最佳效果。具体到中国与外国的跨文化交流,“知己”就是要构建中国的主流文化,重新认识中华文化的价值。

汪道涵同志去世之前,我们曾经长谈过几次,就谈到了中国主流文化的建设问题。我们都认为在目前的中国,主流文化尚未建立起来。建立“先进文化”,我的理解,就是要构建主流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7年了,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必须建立起主流文化。中国的封建制度是全世界历时最久的,为什么能够历时两千多年?关键是主流文化一以贯之――朝代可以更迭,但主流文化却在长期地延续。主流文化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保持了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为什么说今天中国的主流文化尚未建立起来?这是历史形成的。中国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主要是持一种批判态度。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这种批判是必要的,因为不批判,中国革命就无法进行。如果还是按照孔夫子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去做,那就不能推翻满清皇帝的统治。然而,革命总是矫枉过正的。照理讲,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就应当很好地总结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中华文化的精华,予以继承和发扬。但是这件事没有做。到了“文革”,大搞“破四旧”,对中华文化的否定和批判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文革”结束后,党中央果断决定把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战略性转折。中国大门打开了,中国人大批地走出国门。从1949年到1978年,30年间,中国出国的人数加在一起不过28万人次;然而在2005年,中国的出国人数竟高达3100万人次。实行开放政策,使中国人了解到世界各国文明进步的新成果,把人家的好东西引进来,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在彻底批判中华文化后,一下子这样开放,又使中国人出现了崇拜外国文化、贬低自己文化的倾向。人们似乎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新的好,旧的不好;现代的好,古代的不好;外国的好,中国的不好。

上述这一段历史,造成了今天中国主流文化缺失。近年来中国社会出现的各种弊端和怪现象,不少与主流文化缺失有关。

那么,应该如何构建主流文化?我认为,中国的主流文化大体上应当包含三个部分: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构建主流文化不是复古。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有精华也有糟粕,其精华是经过几千年历史考验的,我们有责任将其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第二,来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创造的许多好东西。毋庸讳言,当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却搞得红红火火,举世瞩目。因为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了,并有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实际的创新,这些创新当然要吸收到中华主流文化中去。

第三,中国从国外学习的好东西。中华文化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包容性强,愿意接纳世界上的好东西。只是由于长期与世隔绝,妨碍了中国人的学习。改革开放扭转了这一局面,28年来,我们从国外学习了很多好东西。

中华主流文化构建的过程,也是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过程。这个任务是艰巨的,需要长时间的努力,但这是一件必须做的事情。

另外,在构建主流文化的过程中,需要重新认识中华文化的精华,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跨文化交流。为此,首先要去发掘中华文化的精华究竟是什么?

中华文化的历史有五千多年,经久不衰,是人类古老文化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决非偶然。什么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我想,应当是那些历时几千年,至今仍然闪烁着真理和智慧光芒的东西。这些东西需要中国知识界去总结,写出阐述中华文化精华的书。

我在国外当大使期间,多次有外国人问我:“你们有一本介绍中华文化的书吗?”每当遇到这个问题,都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很难脱口而出。介绍中国文化的书虽然不少,但要么太长,要么太专,缺少一些篇幅不太长,却能把中华文化精华用浅显易懂的事例来说明的书。中国知识界不乏能人,我真切地希望能够有人写一点这样的书。

要认识自己的文化,还需要做一些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今年6月我去了埃及,在开罗看国家博物馆,然后去卢克索国王谷看了法老的坟墓,感慨万千。法老文化,从公元前3100年统一上、下埃及的第一个法老美尼斯算起,历时近三千年,但古埃及的文明中断了。结果是可怕的,中断了之后文明就很难传承,留下了很多的谜。木乃伊究竟是怎么做的?现在说不清楚。在法老的坟墓里,有很多象形文字,可是今天的埃及人只有极少数懂得一点点了。古埃及文化中断了,罗马文化中断了,希腊文化中断了,玛雅文化中断了,印度文化中断了,唯独中华文化延绵数千年。为什么中华文化的生命力这么强,一定有原因,一定跟中华文化的精华密切相关,需要有人来讲清楚,

“知彼”,就是要了解对方的文化。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文化有多种多样,我们要开展跨文化交流,首先要尊重和学习对方文化中的精华。在此基础上,用对方能理解的语言和思维逻辑,以及通俗易懂的事例,来介绍中华文化。

我先后在欧洲当了9年大使,荷兰、瑞士日内瓦、法国。我同欧洲各方人士进行了较多接触,深深感到欧洲人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说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关键是要增进相互了解,了解对方的文化。我在法期间,先后举办了中国文化周、文化季、文化年,深深了解到跨文化交流对两国人民加深了解所发挥的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要想推动中外合作的发展,开展跨文化交流是最好的途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