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飞翔的畅想

2006-11-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振国 我有话说
2005年3月24日,我国唯一的集航空产业研发,航空人才培养,航空装备生产及整机制造、零部件加工,航空服务为一体的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正式挂牌启动。

2006年6月12日,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跟进国家航空产业基地,与基地管委会正式签订协议,共同打造基地人才培养、学术研究

、项目开发、成果转化的平台,让社会各界耳目为之一新。

在基地正式挂牌启动的时候,一个新的办学理念也随之形成:学校要“成为国家航空基地的有机组成部分”。

工学“四合”,是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的系统模式,具体包括教育与产业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教学与生产结合、学习与就业结合。

上世纪五十年代。根据毛泽东主席“要建设强大空军”的指示,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前身“第一航空工业技术工人学校”随即诞生,同时也开始奠定了学校校企合一、工学结合的基础。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工学结合已不能满足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校企合一”、“产教结合”,而应当着眼“产业”、着眼“就业”,主动寻找工学结合的市场出路。这就成为学校“工学结合”模式改革的动因。2001年,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后,进一步加快了对“工学结合”模式改革的探索。

教育与产业结合:跟进国家航空产业

航空业素有“工业之花”之称,是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为了对航空产业提供更好的人才和技术支持,学校迈出了适应航空产业技术进步的跨越发展的一步,到2003年,新征建筑用地408亩进行新校区建设。经过三年奋战,新建校舍面积9万多平方米,基本完善了配套设施设备。学校在“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学校管理制度建设。三年来学校基本建设投入共计1.2亿元,校园面积达到630亩,开设航空、机械、电气、计算机、管理类专业19个,有航空、机械、电气及自动化控制等专业实验实训室52个,校内实训基地13个。使学院具备了适应航空生产第一线要求的人才培养、技术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

为了“成为国家航空基地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从物态、制度、观念三个主要层面,全力打造学校航空文化,突出航空特色,并且在2006年6月12日,学校同基地管委会正式签订协议的基础上,与管委会又协议商定了三个共建项目,依托学校共建“国家航空基地培训学院”、投资5000万元共建占地15亩的基地航空馆、共建基地“航空俱乐部”。学院与管委会的成功合作,使学校跟进国家航空产业基地,与基地和谐并进,在教育与产业结合的路子上走得更远、更实。

学校与企业结合:“通、宽、新、活”

实现校企结合,才能把工学结合落到实处。学校深知校企结合要从宏观产业着眼,面向大市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校企结合一定要走出封闭圈子,他们逐步走出了一条“通、宽、新、活”的校企结合路子。

打通校企结合路子。延续学校与空军装备企业的联系,变行业所属关系为市场供需调节关系。去年,学校主要领导登门造访的军工企业有20多家,校企联系的密切程度超过了以前,而且形成了自主互动;沟通学校与通用航空企业包括民用、民营、国外企业的联系。目前,学校背后已经形成了一个有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西安飞机制造公司近百家企业的航空企业(厂)群;扩大学校与其他装备制造企业的联系,与东部沿海各大工业园区的近百家企业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强化学校与基地企业的联系。阎良以“飞机城”著称,拥有100多家航空企事业单位。随着基地的开发建设,航空产业链条上下不断延伸。他们策划实施“前厂后校”行动,与基地企业互动,和谐发展,构建校企结合新格局。

拓宽校企结合领域。校企结合实际是校企之间能量的交换,人力资源是其主要方面。从学校功能看,由招生、培养到毕业生就业,进入企业生产,毕业生转换为企业员工,实现教育价值;从企业经营角度看,输出需求信息,提高员工素质,支持和依靠教育发展,获取人力资源,提高生产和经营效益。建立一个互动的双赢系统。

为此学校扩展了12方面的工作:实行“订单”培养,合理设置专业,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建设师资队伍,开展技术合作,培训企业员工,安排学生实训,实行顶岗实习,开展半工半读,建立实习基地,建设校园文化,搞好毕业生招聘。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这种合作是建立在市场供需关系上的双向互动结合。学校内部院系联动、处室联动;开辟校外信息渠道,广泛收集、整理企业需求信息;校企合作采取不拘一格、灵活多样的内容和形式。

激活校企结合的利益联系。激活校企结合过程中的利益联系,也就是创新校企结合的利益机制,也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校企结合“通、宽、新、活”路子的畅通。目前,该校已经与国内200多家知名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教学与生产结合:克服“两张皮”弊端

学校与企业的结合,目的在于高职人才培养,应当落实和内化在教学环节上。为此学校着眼教学全程,抓住主要环节,重点突破,整体带动,具体抓好首要环节、关键环节、薄弱环节,系统推动教学与生产结合。

(1)改革专业教学计划制定的环节

教学工作改革打出的第一张牌就是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改革,并获得了2005年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专业教学计划制定改革的显著特征是吸纳了航空企业生产实际的大量信息。在计划制定前期,有关人员深入企业、行业调查。在计划制定过程中,组织了有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各专业的技术应用能力构成、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配比、实践环节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意见,最终体现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指导思想中,落实在课程、教材和教法中。

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推动了教学工作的全面优化,包括专业设置、教学管理体系和制度、教学基本建设、教学运行过程、教学督导评估、教学质量监控、教学理论研究,形成了富有高职特色的教学体系。

(2)依托基地优化师资

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与生产结合的关键。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打造出一支具有“航空基地”特征的新型师资队伍,聘用基地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学校先后聘请了14位专家学者兼任学校职务,成为学校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

(3)带动技术应用能力培养

着力建设高职院校一流的实习实训基地。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近14000平方米的实训楼。目前学校拥有航空、数控加工、普通机械加工、金属热加工、电工电子、汽车维修、计算机技术、工业生产训练中心等13大校内实训基地,可举办电工、车工、焊工等多工种技能鉴定工作。利用与空工企业、航空企业及其他装备制造企业的广泛联系,挂牌成立了49个校外实训基地。

学习与就业结合:职业素质的养成

学习与就业结合,意味着以学生为本,意味着以就业为导向,是工学结合的应有之义,而且最贴近工学结合的本义。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于2005年12月启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科研项目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方案。他们从航空生产第一线岗位需求出发,剖析高技能人才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整合多年来积累的人才培养工作经验,集中搭建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职业素质教育和素质拓展教育四个平台,初步形成了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人才培养的视线不仅停留在就业率上,而且注重学生就业质量及职业人生。为此,学校还相应开展了“人才培养全程督导体系”的研究,实现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接,建立人才培养的社会评价体系。去年,学校先后派出200多人次深入企业,对就业学生跟踪调查,利用反馈信息来修正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学校上上下下对学习与就业结合工作格外重视,也强化了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学习动力。

(2)推进职业素质教育

职业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他们推出了两项新的举措:一是“阶段”教育,新生入校适应过渡期、全面素质成长期(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和第二学年)、三是就业准备期(第三学年)。职业素质教育的要点和方法因时而异,在不同阶段各有侧重。二是“模块”教育,按照高职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把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归纳为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心理、职业能力、职业发展六个“模块”,每个模块的内容属于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题。各专题以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体验为主,导训教师围绕专题,组织各种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

为了扎实推进职业素质教育工作,学校把职业素质教育列入课表,每周2课时;把职业素质教育作为必修科目,设立职业素质教育学分;使用专用的职业素质教育手册;制定了职业素质教育导训大纲,编写了讲义、教材和活动方案。

开展职业理想、职业信念教育是学校推进学习与就业结合的重要策略。学校学生就业目的地是航空业及其他装备制造业。航空企业大都在我国西部地区,用学校跟踪调查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老师们的话说,是“坐专车翻山越岭才能找得到”的地方。如果没有航空精神的支撑,很难成为航空产业大军中的一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