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人文关怀铸就企业品格

2006-11-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文艺橙 我有话说
中国出版业50强,中国大学出版界10强,年出新书500多种,5亿元的年经济总量,连续7年荣获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出版物印制优质产品出版社”银、铜奖,8次获得国家图书三大奖……这些沉甸甸的数字,记载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年春华秋实。这个年轻的地方出版社,凭借其文教图书之王牌、社科图书之品位而享誉学界和出版界。是什么
让这个坐落在南疆的出版社迅速崛起?是什么样的精神鼓舞着年轻的广西师大出版社人在出版之路上一路放歌、一路收获、一路奉献的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社长肖启明。

记者:广西师大出版社这几年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您认为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什么?

肖启明:最根本的驱动力就在于以人文关怀为内核的企业文化。这是一个企业独特的发展理念,是一种文化积淀、一种精神关怀。说是直接影响也好、潜移默化也好,总之,它指导着企业的方方面面,包括我们的产品定位、产业结构转型,以及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等等。用文化来凝聚人,用文化来推动社会进步,在进步中实现自我的发展,这是我们的理想,也是我们的发展思路。我们这几年所做的事情,也就是这种理想的实践,确切地说,就是人文精神的实践。

记者:您刚才提到的产业转型问题,广西师大出版社是一个成功的范例。进入新世纪以后,从效益丰厚的教辅图书出版延伸到市场效益尚不确定的人文图书领域,这在当时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您认为人文精神对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具体谈谈吗?

肖启明:经济效益是每一个企业的共同追求,但是做文化产业的企业还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作为一家大学出版社,我认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铸就自己的品格,要将一种文化精神、人文精神融注到教育出版当中。通过出版为学界服务,为学术积累尽力,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追求。教育出版市场巨大,是立社之本,而走市场的人文学术读物体现出版社服务大众、传播文化的价值追求。当时走人文路线,更多地是考虑到了后者。

记者:刚才在办公桌上,我看到一封一位考入中国海洋大学的孩子写来的感谢信,据说她是出版社资助的200多个贫困孩子中的一员。对于这种公益活动,您是如何认识的?

肖启明:出版是一种文化产业,与纯粹商业的区别在于,它还承载着人文精神的传递,人格力量的唤醒。我们在把人文关怀不断传递给读者、作者和客户的同时,也在考虑如何能把这种关怀传递给那些没有条件读到我们的书、甚至没有条件念得起书的人。

1995年,我们与广西教育出版社共同在广西贫困山区县――龙胜各族自治县的泗水乡小学办起由42名少数民族女孩组成的“民族女童班”,并把这逐渐发展成一种“长效机制”,在其他多个地区也办起了“民族女子班”,她们中有很多人都考上了中学甚至大学。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00多个少数民族辍学女童得到出版社的资助;多个地区和学校获得捐赠图书共100多万册,价值1000多万元。社里的员工与孩子们手拉手结对子,以亲人的身份给他们写信、寄书,交流思想、指导学习,还经常长途跋涉到边远地区看望受捐的孩子,每一次“探亲”,都让孩子们声泪俱下。

我们会坚持不懈地继续前行,争取更大的成绩,更多地奉献给社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