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进昆明动物研究所

2006-11-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田雅婷 我有话说

日前,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项目――我国规模最大的动物博物馆在云南正式开馆。云南地处西南边疆,自然条件恶劣,在这样一个地方建起的全国最大的动物博物馆会是什么样子的?带着种种疑问,记者走进了昆明动物研究所。

这里有一批响当当的特色科研成果

一部酷似望远镜的仪器,外加一台电脑,就可以在短短几十秒内测出一个人是否吸毒,准确率高达100%。这项成果是昆明动物研究所“认知障碍病理实验室”开发、研制的“吸毒人员瞳孔快速检测鉴定仪”。以往对吸毒人员的检测,都是通过尿检,但是尿检的程序既复杂,又容易作假,一直是公安人员难以解决的困难。加上许多吸毒人员都患有艾滋病等多种传染性疾病,对公安人员的身心造成很大威胁。这台鉴定仪是学科带头人马原野利用阿片类毒品吸食成瘾人员对特定光波长和光强度会产生特异性瞳孔动态变化的特点开发出来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该仪器的误判率为0,漏判率仅在3%左右。目前云南省公安厅已经订购了100台,其中30台已经投入使用。

毒蛇、毒蝎、毒蜘蛛、毒蜂等,种种令人生畏的剧毒物种,对人类活动及畜牧业都造成了很大威胁。但是在由张云任首席学科负责人的“动物毒素结构与功能”研究室中,这些“毒物”就全都变成了治病救人的“宝贝”。据介绍,生物毒素的配体与受体犹如“矛和盾”,两者既是对立的,又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例如,有些人被毒蛇咬过之后,血液就不再凝固,从而科学家发现了蛇毒中的丝氨酸蛋白酶及其对血液凝固系统的影响。还有一些被毒蛇咬过的人,不会感觉到疼痛,为此科学家展开研究,从而研制出了用于镇痛的国家三类新药“克洛曲”,目前已经获得国家新药证书并投入生产。此外还有利用尖吻蝮蛇研制出的凝血酶,其止血效果更安全,适用范围更广,已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进入Ⅰ期临床试验。

抽一些血,就可以测出一个人的种族起源;辣椒素能很好地对抗心里应激的损伤记忆;打一针疫苗,将可以阻断艾滋病的性传播等等,诸如此类已经研究成功或是正在研究的令人惊叹的成果,在昆明动物研究所中还有许多许多……

靠事业留住人才

曹毅,从事临床病理诊断,生物医学基础及临床研究20余年,曾在德国工作了14年,通过中国科学院的“百人计划”,在今年7月回国,加入到了昆明动物研究所的团队中。他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组建了“分子病理学实验室”,并且已经开始投入使用了,他的外国朋友在得知后都觉得太不可思议了。曹毅说:“这都是得益于中科院的知识创新工程,有一个比喻也许不太准确,但是我觉得这是最能表达我心情的一个想法,我认为昆明动物研究所就是中国的珠海和深圳,也就是科研院所的特区。”

孔庆鹏研究员说:“我认为许多人都存在着一种偏见,认为到国外更能发展事业,其实无论是选择国外还是国内发展,都要首先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研究的方向。云南拥有得天独厚的灵长类资源,许多外国的优秀科研人员都被吸引过来,我们为什么还要走呢?而且我坚信在中国是一样可以做出响当当的成果来!”

昆明动物研究所所长张亚平院士说,昆明动物所虽然地处西南边疆,在资源、经费及吸引人才方面的确面临着许多困难,但是却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他说,因为有些先天的不足,就要在特色方面下功夫。在人才方面,昆明动物所建立了“所内百人计划”、项目聘用等灵活多样的阶段性急需人才聘用和分配机制,为研究所在条件因难的时期和阶段选拔和储备了大批优秀人才。在资源配置方面,研究所推行课题全成本核算制度,在分配制度上,研究所岗位津贴向重要骨干和优秀人才倾斜,充分体现绩效津贴的激励作用,同时结合承担项目情况,综合平衡非基础人员收入。此外,研究所每周都会举行1―2次学术交流,并鼓励所内协作。张亚平表示,昆明动物所将立足中国西南和东南亚丰富的生物资源,面向国家需求,加强生物多样性资源利用与保护生物学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并着力布局和扶持在重大疾病机理与灵长类动物模型方面的研究力量,在理论、应用和研发三方面得到平衡发展。争取再过10―15年,使昆明动物所跨入国际一流科研机构的行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