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本报参与举办“和谐文化与和谐广东”论坛

2006-11-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李瑞英 我有话说
本报广州11月27日电(记者李瑞英)本报与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科联今天在此间联合举行“和谐文化与和谐广东”论坛。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120多人,围绕和谐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时代基础、价值取向,以及和谐文化与政治
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取得了一批富有创新价值的成果。

与会同志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建设和谐文化,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迫切需要,也是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基本价值理念,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建立国际新秩序,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途径。建设和谐文化,必须紧紧抓住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和谐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坚持这一指导思想,和谐文化才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坚持这一理想,和谐文化才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集中体现着和谐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倡导弘扬这两种精神,和谐文化才具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倡导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谐文化才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与会专家学者充分肯定广东省近年来推进文化大省建设、构建和谐广东方面的积极探索,认为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在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创造了丰富的经验。

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蒋斌在会上代表省委宣传部论述了建设和谐文化的有关问题。他指出,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需要和谐文化的支撑。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社会和谐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追求,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作为人们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谐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和谐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越发展,和谐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越明显。

本报副总编辑李景瑞在开幕式上代表总编辑苟天林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他说,和谐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内容,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文化条件。光明日报作为一张面向知识界,以知识和文化为品格的党报,理所当然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论坛由广东省社科联主席颜泽贤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杭生,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德顺分别就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有关问题作了专题报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