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以论文作为学术水平的指标本是无奈之举,因为论文是无法准确、全面地反映一个人的学识的。但在缺乏其他外显的、公平的标
但是,一个单位无法具有足够的人力、财力和智慧对每一位职称候选人的每篇论文的质量都作出一个毫无争议的考量。于是论文好坏的断定,只能依据论文发表刊物的档次。就这样,候选人的学术水平考评转移到了学术刊物档次考评上。
为了能将质量进行区分,各种学术刊物又被分为三六九等:在计划经济时代里,论文以举办单位的级别而定,这样就有了国家级刊物、省部级刊物等。现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又增加了期刊市场评定的“核心期刊”、“一般刊物”等等。于是,对于想要顺利通过职称评定的候选人来说,在高档次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就成为其强烈的愿望了。
应该说,根据学术刊物的档次和类别来划分学术论文的质量是有一定的根据和合理性的。因为名牌专业期刊具有较长的办刊历史、水平较高的专业编辑和处于专业领域前沿的专家审稿人,因此具有较强的论文鉴别能力。如果所有的学术刊物都能以完全的学术标准来编发论文的话,这样的论文评审机制倒是非常理想的。然而由于学术期刊市场上资源(可发表文章的机会)的有限和需求(发表论文的需求)的无限,期刊市场就处于供需不对称的状况,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论文发表的过程中就增加了许多人为标准。
目前学界对学者抄袭、一稿多投等现象的监督似乎日益严格起来,相关的制度建设也正在完善。但是在学术刊物方面,我认为,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最先应该建立学术刊物的论文遴选规范,完善监督机制。一本学术刊物要发表哪些论文,发表谁的论文,不应是编辑人员、主编的权力,而应该是以足够的学者同行的评议为基础,同行评议是学术论文评价的最基本手段。目前许多国外学术刊物都有一整套专业的、隐名的、外部审稿制度。“专业”是指评稿者是在领域内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业学者;“隐名”是指论文的作者和评稿者互相不知;“外部”是指评稿者不局限于学术刊物内部的编辑部成员,而是更广泛涉及到本领域内其他学者。我们可以借鉴相关的制度。
同时,我们应该建立相应的刊物奖惩和评价机制,督促学术刊物公正、公平地履行职责。
厦门大学高教所博士生、江西师范大学讲师萧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