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强化基础 注重个性

2006-11-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曹继军 本报通讯员 汤涛 我有话说
华东师范大学是新中国为“培养百万人民教师”创办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是国家“211工程”、教育部与上海市重点建设大学。近年来,学校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强化基础、注重个性,凸显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积极推进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通过专业结构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取
得了一批标志性教学成果。

强化专业教学优化课程体系

目前,华东师范大学本科专业总数达到61个,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理学、工学、管理学9个学科门类和25个二级学科类,形成了多学科交叉渗透、文理基础学科专业与应用型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学校依托重点学科、博士点、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了5个国家文(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及一批优势专业。同时,依托文理基础学科高起点创办了一批应用型专业。2001年后设置的新专业为16个,目前新办专业学科基础好,教学条件有保障,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

为加强新专业建设,学校利用世行贷款270万元和新专业教学建设基金510余万元,改善新专业办学条件,并建立起了一支较为稳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各专业在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与探索,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4年和2006年,在上海市教委组织的新专业评估检查中,16个新专业全部通过验收。从1993年起,学校不断推进基于学分制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整体改革。新修订的2006级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形成了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教师教育三大板块组成的课程体系。为落实教学计划,学校从2006年开始在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资源环境等6个院系实行大类招生和分段培养。学校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2006年,学校试行副修专业学士学位制度,学分要求进一步提高到60个,目前开设9个专业,有1589名本科生选读。

1999年,华东师范大学启动实施“五个一百”工程:到2002年,已完成建设100门高水平示范性课程,编写100本上水平、有特色、可教可学的教材,编制100个优秀CAI软件,组织100场高水平、综合性的学术讲座,建立100个实习实践基地。2003年,学校启动了“百门专业主干课程”建设计划,并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计划”。目前已建设校级精品课程49门,其中28门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4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2005年开始,按学科大类平台设计新的课程体系,由学校通识教育平台课程、院系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和专业课程构成。2006年学校启动通识课程平台建设,力争建设50门在国内具有影响和示范作用的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为凸显教师教育特色,学校积极开展教师教育课程建设。

加大教材建设力度,提高选用教材层次。学校重视教材建设,设立教材建设委员会,加强对教材建设工作的指导,负责认证和审核教材建设规划和实施各环节。加大经费投入,支持教师参加教材建设。自1994年学校设立教材出版基金起,至2005年已资助出版教材70余本。落实激励机制,促进教材建设。教师编写、出版的教材和电子出版物,以及获得的教学成果奖、优秀教材奖等,都作为成果予以认定。在教材选用和选用程序方面,学校都有严格而明确的要求。

改革教学方法手段,推广现代教育技术。学校不断促进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同时,鼓励教师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鼓励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鼓励教师因材施教。课程教学逐渐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系统讲授与案例教学的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的结合。

学校鼓励教师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自制或选用优秀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内容更为生动、形象。自2000年开始,学校加强对新教师入职教育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培训,对师范生进行为期1周的现代教育技术全员培训。积极推进双语教学,重点建设双语课程。学校每年以立项的形式资助双语课程建设,目前已经建设4批共76门双语课程,累计投入经费152万元。鼓励教师编写双语辅助讲义或英文教材。积极与国外大学合作,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外籍教师开展双语教师培训活动。目前,金融、法律、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专业类的双语课程比例达10%以上。

突出综合性创新性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华东师范大学对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内容、目的、要求、时间安排、教学形式和手段、教学设施条件、考核办法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保障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学校积极构建体现优势、独具特色的实习教学体系。积极开展实习指导的管理与研究,组织学校与实习基地单位的专家通过分析实习教学中的个性问题与共性情况,剖析典型案例,编写反映现代教育思想、素质教育要求与学科发展新动向的实习指导系列教材。并建立多所实习基地、实践创新基地。

学校定期召开由教育实习基地学校领导、教师参加的“教育实习基地工作研讨会”。设立“基础教育与教学实习研究”专项基金,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加强与各地中小学的联系。聘任中学特级教师为兼职教授和实习指导教师,建立一支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保证实习教学质量。各院系根据自身学科专业特点,不断探索教育实习、专业实习的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华东师范大学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建立以“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为指导思想的新型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体现“注重基础、综合应用和提高创新”的多模块、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一实践教学体系由实验教学、实习、科研训练活动、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等5个模块组成,内容层次清晰,模块衔接紧密,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992年,学校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截至2006年,累计立项589项,累计投入676770元。学校文理科基地、软件学院、法政学院等单位均设立科研基金。2005年学校通过设立创新学分,将创新实践活动纳入课程体系,鼓励学生参与。

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制定《关于在本科实验教学中进一步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建设的意见》,采取项目管理方式,加强对实验教学改革项目的管理,要求各院系对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有明确的建设规划,专业主干实验课程必须设有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各院系不断优化实验教学内容,2005至2006学年,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达到实验课程总数的83.3%。

华东师范大学推进开放实验教学,扩大实验室开放度,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全部向本科生开放,学生可申请项目资助,在实验室开展科研实践。大型精密仪器设备资源,面向本科生开放。近年来,物质结构观测与分析综合实验室、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光谱学与波谱学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在学生实验课程、科研训练、毕业论文等环节都为学生提供支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