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南通大学靠载体放大育人效应

2006-11-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王明华 我有话说
日益变化的形势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面对挑战,近年来,南通大学不断创新载体和途径,打造特色品牌,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

培养骨干力量拓展“主渠道”

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过硬的工作队伍是关键。从2004年开

始,该校逐年加大对思政教育工作人员的遴选、配备、培养力度,队伍的年龄、学历、专业结构不断得到改善。与此同时,该校还注意发挥兼职人员的作用,每个班级都配备了班主任,并出台相应政策给他们发放专项津贴。“辅导员的工作琐碎而又平凡,在一些高校根本不受重视。但是在我们学校,辅导员很‘受宠’,学校像选拔、培养学术骨干一样培养我们。能在这样的学校工作,真的很幸运。”该校医学院一位刚刚走上岗位的辅导员如此感慨。

课堂是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南通大学合理组建教学单位,选派教师参加国家及江苏省组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培训班,邀请有关专家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新方案作专题讲座,并组织教师利用暑期进行集体备课,为开设新课做充分准备。

同时,为了让学生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南通大学在2005级学生中全面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课,并将其列入课表,计算学分,对任课教师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并聘请地方党政主要领导、知名企业家和社会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担任特约报告员,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思想。

结合实际形成特色和品牌

在南通大学校园里,“公寓建党”、“谈心屋”、“项目竞标”等是学生中时髦的流行用语。据介绍,这些都是该校为了配合思想政治教育而创造的特色品牌,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所喜爱。

2004年,南通大学健全了公寓党、团组织各项规章制度,出台了《南通大学公寓团干部选拔、任用与考核办法》。网络虚拟群体在学生公寓有着较大的活动空间,该校把公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格局,纳入“公寓建党”、“公寓建团”的工作领域,组织党总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担任网络管理员与信息员,牢牢把握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党团组织进公寓,延伸了教育触角,增加了活动窗口,有效地占领了大学生宿舍思想文化的‘主阵地’,值得推广。”江苏一位高校领导参观后赞叹道。该校的团组织进公寓工作被团中央确定为第二批“全国团建创新试点单位”。目前,这一创举正在江苏全省高校推广。

在南通大学,只要提起“谈心屋”,学生几乎无人不知。“谈心屋”里的69名指导老师都是从教学、党政管理等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同志,平均年龄70岁左右。“在‘谈心屋’里,我们和老师们交流的话题从学习、生活到个人修养、人际关系,甚至恋爱等方面的隐私问题,无所不及,大家都亲切地称为‘阳光小屋’。”该校外国语学院的王同学说。

“让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力量”是南通大学一贯的教育理念,“心灵导航”就是一个缩影。据了解,“心灵导航”是由该校学生党员创办的、由学生党员面向全体同学开展的咨询活动,就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成人成才、如何早日加入党组织、就业等方面内容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心灵导航’活动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改变了传统的被动教育方式,通过双向交流,许多困惑、难题由他们自己解答,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学工处一位老师自豪地说。

潜移默化占领“制高点”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有形的载体,还需要无形的感染。借助南通大学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我们利用这些资源在无形中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用和谐的大学文化占领‘制高点’,使其水到渠成。”作为一名有着多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的专家,南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德明这样总结他的心得。

“莫文隋”是南通大学闻名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典型,莫文隋(莫问谁)隐姓埋名捐助两名特困生直至大学毕业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在“莫文隋”的带动下,南通大学出现了“张联志愿者”、“江海志愿者”等一大批做好事不留名的团体。这些都为南通大学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源泉。

随着“莫文隋”精神的放大,近两年来,南通大学累计报名志愿服务西部和基层的人数达1200人,报名人数和入选人数名列省内高校前茅,西部地区服务单位的感谢信也纷至沓来。

在“莫文隋”精神的感召下,该校的先进学生典型不断涌现。外国语学院学生李甜甜是南通市第一位应征入伍的女大学生。2004年她从部队复员返校,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她的先进事迹,并举行了题为“青春献祖国,人生添乐章”――李甜甜同学军旅事迹报告会。在李甜甜军旅事迹感召下,许多同学踊跃报名参军。理学院周响等同学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成立了江苏省高校中的第一所“废品收购站”,他们的行为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而且解决了10多位学生的生活来源问题。如今,最初的废品收购站已扩展为可再生资源回收公司,更多的同学加入了这一行列,并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成为自食其力的大学生。

红十字会是南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又一个载体。该校创办了《南通大学红十字报》,开通了“红十字”网站,广泛实施了“博爱工程”、“生命工程”、“救助工程”,无偿献血达7000多人次,并和德国、韩国等国的有关红十字会开展了国际交流,成为江苏省高校“红十字”国际交流的窗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