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正是山花烂漫时

2006-11-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潘剑凯 我有话说
锣鼓阵阵,胡琴悠悠,初冬浙江的田间地头依然不失青翠,而民营剧团的搭台演出,给这里平添了一片姹紫嫣红。

崛起于乡村的浙江民营剧团,如今正是山花烂漫时。与国有剧团从九十多家减少为四五十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二十年来,浙江的民营剧团,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的四五百家,占全国民营剧团总数的十分之一。

浙江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吕建华认为,民营剧团已成为浙江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力军。这些民营剧团平均每年演出为350场以上。如以每场1000名观众计,浙江省登记在册的452个民营剧团每年为农民演出场数达15.8万场,观众人数近1亿6千万人次,营业额约3亿8千8百余万元。

以丰富的内容填补农村文化空白

改革开放后,富起来的浙江农民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生活,但由于文化市场布局上的失衡,广大农村尤其是偏远的山区海岛农民的文化生活十分枯燥。民营剧团由此应运而生,及时地填补了市场的空白。浙江民营剧团,从团长到一般演职人员大都来自农村,最了解农民。他们为农民写戏演戏,满足了农民渴求文化生活的需求,同时也为自己的生存发展拓展出了一片坚实广阔的演出市场。

据介绍,如今浙江农村一年到头都有戏,演出形式不下20种。11月中旬,记者来到缙云县城关镇,只见这里正在举行民间婺剧“斗台”,三个舞台三台戏,同场开锣比演技。潇洒的台步、圆润的唱腔,博得现场5万多名观众的阵阵喝彩。

不仅能把农民喜闻乐见的传统剧目演好,浙江民营剧团还配合现行政策宣传,不时赶编一些现代小戏和歌舞节目,极大地丰富了演出剧目。据调查,一般剧团,均有50多部拿手好戏,搭一个台连续演上8天、10天,剧目也不会重复。三门县有个人称“越剧村”的金板山村,有3个越剧团,5家戏剧专业户,90名演职员。他们常年在外演出,农忙和春节也为左邻右舍演出,创编的《王大嫂劝夫》等配合禁赌、禁毒等政策教育的小戏受到了村民的欢迎。

吕建华认为,浙江民营剧团演出的积极意义,不仅填补了农村文化市场空白,更起到启迪心智、淳化民风、提高素质、稳定社会等多层面、深层次的作用。

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

“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是浙江民营剧团的经营理念。剧团大多由农民个人出资兴办,出资人往往就是法人代表或主要经营负责人,使得团长负责制、演员招聘制和全员责任制等体现责、权、利高度统一的管理模式能够顺利实施。剧团严格实行按劳分配,演职员的自身利益与剧团的整体利益紧紧捆在一起,树立了“演出才能出效益”的市场观念。据“越剧故乡”嵊州市文化局的统计,嵊州市的民营剧团,有将近四成的剧团年演出时间超过8个月,演出场次高达450场。有些乡村,越剧演出收入占全村收入的1/3。到2004年底,嵊州市民营剧团共有101个,从业人员3600余人,全年演出35000场左右,年收入达8000万元。

民营剧团演员们自带铺盖,自己做饭。往往一天要演两场,每场4小时,碰上打对台,有时甚至要演5小时以上。有时为了赶场,经常演出完毕连夜赶往下一个演出点。由此,民营剧团大大降低了演出成本,广大农民也能够承担得起。

在人们的印象中,民营剧团大都是“草台班子”,装备简陋,演技低劣,登不了大雅之堂。但在去年底举行的“浙江省首届民营剧团‘山花奖’戏剧节”上,人们看到这种情况已经彻底改变:20个剧团的30台大戏,不但舞台美术讲究,灯光设备齐全,连乐队都是成套建制,用上了分声部的乐谱。而且一大批国有院团的演职人员加盟,使民营剧团的演职员阵容也今非昔比。温州市五星京剧团聘的50余位演员均为国内各大专业院团的精兵强将。

从家庭作坊式的戏班子慢慢走向规范,浙江民营剧团显示出了产业化的趋势。各地来台州常年演出的民营剧团有83个,演出人数2000余人,形成了相配套的演员经纪人、业余剧作家及流动民间艺人队伍,业务辐射到上海、江苏、福建各地,形成了一条文化产业链。

给民营剧团成长创造条件

浙江省各地宣传文化部门对民营剧团的成长一直十分关注。嵊州市出台对民营剧团给予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策,通过民营剧团年度评比给予一定的奖励。杭州市黄龙越剧团在八十年代就享受了与国有院团一样的评职称制度,在省剧协的鼓励下,该团孟科娟、王杭娟两位演员得了全国“梅花奖”,成为民营剧团中全国少有的“双梅团”。

此外,浙江许多乡镇、村因地制宜出资修缮了一批古戏台,新建了一批戏台,为民营剧团的演出创造了条件。浙江各地有关部门以重大节会赛事为依托,创设服务平台。台州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就开始举办民营剧团会演。嵊州市在每年举办的中国民间越剧节期间,通过开展“民营剧团精品展演周”、“越剧擂台赛”等展演,重点为民营剧团搭建交流技艺的舞台。2005年12月19日至22日,由省有关部门主办的浙江省首届民营剧团“山花奖”戏剧节在台州举行,浙江省有了专门为民营剧团设立的戏剧节,为民营剧团的艺术提高树立了标杆。

农村戏曲市场需求量大,民营剧团众多,剧团之间人才争抢激烈。浙江各地通过创办艺校、在乡镇文化站开办民营剧团表演人员培训班等来解决演员供需矛盾。浙江还鼓励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向民营剧团流动,鼓励国有剧团的演艺人才采用“柔性流动”的方式,在自愿和没有演出任务的情况下,通过签约参加民营剧团的演出。

长年累月演出相同的剧目,民营剧团所演出的剧目一度老化。有的民营剧团通过翻录已经出版的戏曲碟片,以侵权的办法,获得他们需要的剧目。针对以上情况,浙江省戏剧家协会属下的“浙江编剧中心”组织了30多名高级编剧,向民营剧团提供优秀剧本,把他们多年来创作的适合农村演出的剧本,以最优惠的价格,转让演出版权,既解决了民营剧团侵权的问题,也解决了他们的“剧本荒”。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