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工委主任张云川11月29日在杭州闭幕的国防科技工业民品工作会议上提出一个令人振聋发聩的观点:实施以效益为中心的
“要由以军品模式发展民品,向以市场模式发展民品转变”、“要像重视军品一样,将民品列入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要按主业地位,组织投入民品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落实资金、人员、机构和支撑条件”、“要把发展民品作为保持国防科技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的战略措施,常抓不懈”――张云川的话语掷地有声。
一位专家认为,这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处于战略调整时刻的一次里程碑式的会议。
国防科技工业,顾名思义,应该以军品为主,此时,为什么要推进民品从副业向主业转变,这是否喧宾夺主?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这次会议的里程碑意义又体现在哪里?
历史教训:轻视民品,举步维艰
历史经验显示:如果把民品作为可有可无的副业发展,难免出现军工企业举步维艰的被动局面。
很多人可能想象不到,在成就辉煌的国防科技工业系统,一度也曾有很多军工企业几乎难以为继。
一位老军工的回忆,把我们带到1960年下半年。那时,国际国内形势严峻,国防科技工业系统放缓了民品发展步伐,新中国建立初期发展起来的100多类、上千种民品生产规模开始全面萎缩。此后,在1963-1979年的17年间,民品产值占军工总产值的比重持续降到15%以下,其中1965年以后的8年间,更降到了10%以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防建设转入和平时期的建设轨道,军品订货减少,大批军品建设项目下马。此时,再想发展民品,却发现中断了一二十年的民品生产已经无法恢复,许多人才济济的军工企业出现了停产或半停产。
1978年以后的4年间,曾经因制造国家急需关键设备而无比辉煌的军工企业,吃尽了以民品为副业的苦头。为了恢复生产民品,他们被迫漫天撒网、四处求援;为了生存发展,项目不厌其小、不厌其杂,从锅碗瓢盆、钟表灯具到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有的甚至编箩筐、养鸡鸭。经过艰苦的努力,这些企业度过了举步维艰的军转民时期,民品产值占军工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26%。
在党中央的关怀下,从1983年开始,军工民品正式被列入国家计划,并在物资供应、资金支持、减免税收等方面得到了扶持。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渐渐地,国防科技工业管理者摸索出军工企业生产的规律:由于军事需求服从国家安全战略的变化,军品订货规模和结构变动呈现波动性。
这条军品订货的波动性规律,决定了军工企业任何时候都需要大力发展民品,也就是说要把民品作为主业,在军品订货量下降时要发展,在军品发展形势好时也要发展。
成功经验:重视民品,保军促军
作为普通百姓,猛一听说国防科技工业要把民品作为主业,都会生出“怎么可能”之惑,大家觉得国防科技工业理应以生产军品为主。
但国防科技工业坚持军民结合的历史经验却昭示我们:推动民品从副业向主业转变,可以保军促军,增强国防科技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长虹电器、嘉陵摩托、长安汽车……多少年来,很多人们喜爱的产品其实都出自军工之手。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后,企业的市场意识逐步增强,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逐步确立,军工企业的民品发展也逐步转向汽车、摩托车等优势产品。1986年民品产值首次超过了军品,占军工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4%,1997年达到79.3%的高峰。老军工们感慨地说,如果没有这20多年来民品的大发展,保留了队伍、保持了能力、培养了自我发展意识,就不会有如今发展的良好基础。
发展民品的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张云川一一作了分析――
对军工经济发展可以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十五”期间,企事业单位民品收入年均增长19.5%。预计今年底占总收入的比重将达65%。
可以有力地推动国防科技工业结构调整。20多年来,民品中高技术产品销售收入比重提高到26%,形成了一批品牌较响的产品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民品近200种,过10亿元的近20种,推动了国防科技工业产业升级。
可以促进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机制转变。“十五”期间,军工民品企业股份制改造稳步推进,已有49家上市公司,呈现出产权主体多元化、经营管理市场化的良好势头,在进一步增强民品发展动力和活力的同时,也带动了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机制的转变。
可以改善军工经济运行质量。张云川表示,民品发展促进了军工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升,短短4年,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由63.7提高到101.4。
民品发展取得的成绩,为国防科技工业向更高水平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世界趋势:军民结合,寓军于民
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实施这一重大战略调整,也符合世界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趋势。
“大炮与黄油”,是国际上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形象比喻。
一位业内人士介绍,如何把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统筹协调好,一直是关系民族兴衰、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大事,也是令各国军工界大费脑筋的课题。
前苏联曾建立了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国防工业,1970年以前,国防工业主要从事比较单一的军品科研生产。上个世纪70年代后,开始大量发展民品。但到解体时,军民品产值比重也只有6:4。解体后,军品订货大幅度下降,国防工业陷入困境,不得不开始军转民。但迄今为止,民品发展仍然有限。俄罗斯国防工业困难的原因很多,但民品发展不足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当前,世界形势有所缓和,但战争因素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走出一条既能加快经济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又能抢占未来战争制高点,打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战争的路子,成了各国探索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战略的重点。
世界上国防工业最强大的美国,针对其国防科技工业形式上的军民结合,实际上相互分离的状况,提出了“重新设计国防”的口号和“军民一体化”的长远改革设想:一是计划把“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同更大的“民用科技工业基础”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新型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以加强军民一体、协力攻关。二是在保护本国国防工业基础的前提下,推动军用技术商业化,鼓励军品生产企业积极生产民品,以促进经济发展。
美国模式取得了较好效果,俄、法、德、英等国纷纷效仿,形成了一种世界性趋势。它们在原先国防科技工业军民结合的基础上,或扩大亦民亦军的范围,建立战时迅速动员的物质基础;或提高军品和民品的通用化、标准化程度,促进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互相“溢流”;或在制定军备计划时使军事目标与经济效益密切结合;或进一步扩大军事工业的商业化程度,鼓励私人投资,加强同行业合作,扩大军火出口额。
世界主要国家在推进军民结合过程中的做法和经验,提醒我们:
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模式的选择要根据国际环境和国情来确定。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模式选择,即使是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模式定位。
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要选择适当的产业和技术项目。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并不是适宜一切技术项目,比如那些没有相似民品和民用需求的国防产品领域、军事专门工艺很强的领域、机密性很高的领域、大型武器系统组配和总装产品等。
作为2005年国防科技工业十大新闻之一,秦山核电站三期工程的顺利通过竣工验收,表明我国军工技术在民用领域大有可为。新华社记者谭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