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双层管理”到“三者耦合”

2006-12-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伟光 通讯员 黄超 我有话说
“教师要通过教学达到育人的目的,学生工作部门也要在引导学生的学习观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多做工作,共同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近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教学与学生工作的融合,积极探索全员育人工作体系,走出了一条学生、教师、学校三
者融合的学生工作和谐之路。

“教”与“学”主动耦合

近五年,孙慧丽老师的办公地点多次变换,相同的感受却是:学工办与教学办越来越近了。

孙老师的感受是哈工大师生的共同感受。经过近年来的主动“耦合”,学生成长预警双向反馈机制在哈工大建立起来:专业教师将课程学习情况反馈给学生工作者,学生工作者调查摸底学生学习情况,学生将教师讲课情况反馈给学工干部,然后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式。这种反馈机制使“教”与“学”两个端口的问题得到双向反馈,及时发现和解决了许多问题。

刚留校担任市政学院辅导员时,孙老师所在学工办与教学管理办分在楼上楼下。2003年秋季学期,孙老师调到基础学部工作。一年级新生由基础学部统一管理。孙老师负责与任课老师及时沟通,了解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态度和效果,然后把这些信息反馈到学工部门,由辅导员和班主任给予全面和个别的辅导。

2005年初,孙老师回市政学院接任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这时,学工部门和教学部门成了“隔壁的邻居”。她回学院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就是要求两个部门建立定期信息交换和及时交换信息的机制,要定期反馈学生在思想动态和学习风气上的情况,对于个别学生突然出现的学习状态下滑等问题要及时进行沟通。

近年来,哈工大教学管理办公室与学生工作办公室基本实现“零距离”,从以前上下楼相邻,到现在成了隔壁“邻居”,有的开始“合署办公”,使学生的学习问题、思想问题能够在各部门间互相沟通,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倡导“充满爱的教育”

程浩毅同学是“201工作室”的负责人,这个工作室负责主办在哈工大的“201讲坛”。程浩毅的任务是带领成员们选定讲座主题,然后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主讲。从大一到大四,他最大的感受是“我们学校的老师很好请”,“只要能够协调开时间,从校长到院士都能随时请到”。这个讲坛每年举办近百场讲座,院士博导频频登台主讲,演讲时场场爆满。

学校积极搭建各种课外活动载体,引导学生走进专家学者中间,营造丰富多彩的育人氛围。学校依托学科专业建立了学生科技创新基地,设立“本科生科技创新基金”,吸引学生组成创新团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创新活动。该校还把是否担任过班主任作为评正高职的重要指标,倡导青年教师要有关爱学生的精神。材料学院副院长魏尊杰教授曾先后担任过班主任和本科生导师。他对担任这两份工作的体会很深:“我的主要责任是引导他们树立专业意识和就业意识,以及对优秀学生进行创新教育。”为了进一步推动教师深入学生生活,材料学院在全校率先发起了“公寓共建”活动。学院在公寓设立专门的值班室,组织教师到公寓排班。教师在公寓值班时,不仅回答学生的疑难,而且还主动观察学生,注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让学生成为“催化剂”

10月29日,大二学生高景当选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会副主席,主管学生学校联络工作。她所分管的部门负责定期组织学生、学校两个层面的信息收集、座谈讨论和调查分析,在反映同学的心声和反馈学校意见中积极开展工作。如今,以学生学校联络工作部、研究生学校联络工作部、教与学联络委员会“三架马车”为主体构成的学生联络体系,已成为全面反映学生心声和与学校沟通的重要桥梁。

2003年以来,哈工大团委面向全校选拔任用学生兼职副书记和书记助理,让优秀学生干部真正走进青年工作的决策和组织核心。这些同学经常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经常受到同学们的欢迎。目前这项工作已经从机关拓展到院系,学生干部分布在党建、助教、助研和助管的各个层面上。据不完全统计,担任各种助理岗位的学生已达到1700余人,占到全校学生总数的5%以上。

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李绍滨教授说:“我们要通过学生、教师和学校三者之间形成耦合式的融洽、协作、共进关系,实现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的统一,引导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成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