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华侨最高学府”的美誉使她对外界而言有一种不可言说的神秘感,当你漫步在暨南校园时,或许会觉得暨南原来也很平常,一样的教学楼,一样的林荫道,一样年轻的面孔,一样和蔼的老师……但是当你了解到暨大的历史后,你就会理解这平常后面孕育的厚重,有限空间下包含的博大。
暨南之大首先表现在
博大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更彰显了暨南之大。要培育人才,首先要有杰出人才去担当此任。百年暨大在这点上比之其他名校毫不逊色。为了给优秀学子创造良好的求学机会与环境,暨大一直重视人才的引进,多方延聘名师,不拘一格吸引人才。许多名师硕儒曾在暨大执掌教鞭,传道授业。只要有真才实学,暨大的讲坛永远为各类精英敞开。这种博大的开放性与宽容性也凸现了暨大的魄力与精神。例如,郑洪年校长掌校期间“兼容并包”,延请了许多名师前来暨大,既有李达、邓初民、夏衍等思想在当时相对激进的左翼学者,又有从英美留学归来,在文坛上异军突起的新月派人士如叶公超、梁实秋、沈从文、冯沅君等。暨南园一时星光璀璨,气氛格外活跃。另外,钱锺书、龙榆生、曹聚仁、林语堂、周谷城、郑振铎等大名鼎鼎的学者,都曾在暨南的课堂上“指点江山、激昂文字”。有幸聆听过他们的讲课、目睹过他们风采的暨南学子们,忆起他们时充满崇敬和感激,让后辈们羡慕不已。今日的暨大也秉承了此种博大,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2004年学校向海内外公开招聘10位院长,引起很大反响。正如有评论所说:此举表现的是暨大“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胸襟和气度。
优越的地理位置也拓展了暨南之大。暨南曾几经播迁,从南京到上海,从上海到建阳,从建阳到上海……历经颠沛后最终安定于广东广州,获得长足发展。落户广州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与暨大的发展目标和宗旨极为契合,给了暨大更大的发展空间。广东是我国华侨人数最多的省份,是著名侨乡,因此选址广州可以更大限度地适应广大侨胞的需要,加之气候、语言、生活习惯与很多侨民所在地颇为类似,广大就学子弟有“宾至如归”之感,能够尽快适应他乡环境安心读书,这也从总体上提高了教学质量。另外,广东坐落于中国的南大门,毗邻港澳,省会广州地处中国大陆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端,长期以来作为中国华南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的中心,与海外及港澳地区交往非常频密,这正与暨大的侨校特色相吻合。特别是对外开放后,广东成为改革前沿阵地与对外交流窗口,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这一切给暨大的办学带来便利,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作为一所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学科设置的齐全也是衡量一所大学实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同时也是暨南之大的一个表现。系科的专业设置既要考虑到办学的宗旨也要照顾到学生的需要,暨南是为“宏教泽而系侨情”而建,因此最初的暨南学堂在设置学科上以师范和商科为主,改组为国立暨南大学之后,文学院、理学院、商学院等相继设立,学科设置日益完备。经百年涵养,今日的暨大已是一所在国内外相当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在学科设置上更加齐全。学校已拥有了20个学院、44个教学系、61个研究所(中心),涵盖了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医、教育十大学科门类。
在华人华侨心目中巨大的影响力也突出了暨南之大。秉承“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传统,暨大百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的华侨教育,为散居海外的华侨父老培育子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体现祖国对他们的关爱,凝聚了侨心。因此在华侨心目中“暨南”二字有很重的分量,在华人华侨心目中有巨大的影响力。海外华侨社区的很多英才都曾出自暨南之门,遍布各地的海外校友将暨南声誉流播四海,他们也时刻关注母校发展,心系暨南。
“侨校名校”的特色,使暨南吸纳了海内外许多优秀的学生和人才。多元文化的汇集,更使她闪烁着异彩纷呈的光芒。“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种博大的气势与开放的襟怀锻造了百年学府深厚的人文底蕴,带给暨大的将是无限的发展空间与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