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熔铸西部大开发精神

2006-12-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庄电一 我有话说

今日西部已非昨日西部

乘汽车从银川到兰州,只需4个多小时了,越来越多的人在这两个省会城市之间穿行时,选择乘汽车。两市之间每天的班车,由原来的4班迅速增加到11班,因为高速公路将两市之间的空间距离缩短了,也将两市人民的感情拉近了。

到明年年底,国内游客到宁夏著

名的风景名胜区沙坡头旅游,就可以直接?飞机前往了,因为到那时沙坡头支线机场就可以交付使用了。

陕西、甘肃、青海、西藏经济圈正在形成,四省区的交往、联系迅速增多,因为青藏铁路的竣工通车和西部地区公路交通条件的改善,将西藏与内地、西藏与周边省区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更加便捷了……所有这些,都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关,都是党中央、国务院重点支持西部的结果。

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部带来了无限的发展机遇,西部孕育着勃勃生机。

西部开发熔铸了西部精神

自去年到今年,记者曾到我国西部许多省区采访,亲眼看到了西部的巨大变化,亲身感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巨大作用和伟大意义。

西部大开发,熔铸了西部大开发精神。“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成为许多地区的共同特点;抢抓机遇,只争朝夕,成为多数机关企业的共同追求;艰苦奋斗,负重拼搏,成为干部群众的共同信念!记者在西部各地看到许多这样的口号:“西部大开发,xx要争先”、“西部大开发,xx走在前”、“西部大开发,xx要先行”……这里的“xx”,既有省、市或县,又有行业、部门,充分反映了各地区、各单位在西部大开发的滚滚洪流中,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许多地区在不利的客观条件下,不抱怨,不等待,不依赖,而是创造条件,捕捉机遇,奋起直追。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西部才得以迅速发展。

抢抓发展机遇,各地都有许多新举措:云南省要建成富裕云南、文明云南、开放云南、和谐云南;新疆确立了“基地+桥头堡+枢纽站”的战略定位;西藏提出“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宁夏准备加快沿黄城市经济带建设步伐;贵州在西部大开发大讨论中,谋求发展新思路……西部大开发,也为不同区域之间的合作搭建了许多平台。现在,不仅有“东西合作”,而且有“西西合作”。各种合作形式,如雨后春笋迅速生长。政府之间、企业之间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合作,达到了优势互补、双方共赢的目的。

西部大开发没有变成西部“大开挖”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加大了对西部的投入。仅为60个重点项目投资就达8500亿元。许多重点工程的相继开工或建成,改变了西部的经济结构,改善了西部人民的生活。许多地方已经实现了村村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的目标,基础条件迅速改善。尤其令人高兴的是,西部许多地区都没有把“大开发”变成“大开挖”、“大糟蹋”,而是开发与保护并重,在保护中开发。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西部人却不愿浪费资源。

包钢厂区原来冒的是红烟,现在冒的是白气(水蒸气),因为他们排放的水、气、渣等所有废弃物都得到回收、利用:包钢排放的煤气满足了包头市80%市民的需求,包钢的钢渣已经变成了路基。包头的稀土高新区已经形成稀土产业链,他们不仅不许污染企业进入,而且规定“环保不达标者不能成为高新技术企业”。他们不但在政策上鼓励深加工,而且把暂时无法开发的尾矿保存起来,以待将来。陕北的榆林地区,煤炭资源极为丰富,但他们却珍惜每一点资源,确立了“吸干榨尽”战略,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来创造更高的效益。甘肃张掖在水资源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发扬“龙江精神”,调水给下游,自己搞起节水农业,让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正在建设中的宁夏宁东重化工基地,首先做好的是环评工作……在项目上马或扩建的同时,许多地区都先确立了降耗指标、控制了污染指数。

西部美景夸不尽在西部大开发中,许多地区都十分注重人居环境的建设和改善:塞上古城银川,正在营造“城在湖中、湖在城中”的景象,努力创建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城市;宁夏煤城石嘴山,提出“显山、露水、透绿、通畅”的发展目标,正逐步变成山水园林城市;工业重镇宝鸡,致力于生态环境建设,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石油之城库尔勒,巧用孔雀河水为城市引来灵气,在莽莽荒原上抹上了一片新绿;西域古城嘉峪关,建成全国第一个长城博物馆,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历史名城天水,正成为优美的旅游胜地……几乎所有去过的地方,都给记者留下美好的印象。

在新疆采访时,记者特别爱听“我们新疆好地方”这首歌。那优美的旋律,激起记者无尽的遐想。在走了西部许多地方之后,记者深切感到:在整个西部,可以称得上“好地方”的,何止新疆!经过几年的大开发,西部处处面貌一新,到处都有“好地方”,到处都是希望的田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