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提倡具有“问题意识”的学术研究

2006-12-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周明生 我有话说
记得马克思曾经讲过,科学是从问题开始的。科学作为对真理的探求,是因为指导实践的理论存在非科学的问题,所以人们才孜孜不倦地进行探索。这也就是研究的“问题意识”。近读葛守昆、王志忠、曲福田所著《可持续发
展:以人为本的行为分析与制度安排》,其中新意迭出,感受较深的,是书中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问题意识”。我这里略举几例如下。

一、现有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范围相当狭窄。该书提到,“就可持续发展本身所包含的内容研究进行考察,主要停留在人口、资源和环境方面”,明显存在内容不够广泛的问题。实际上,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的内容涵盖面很广泛,有各种各样的可持续问题,比如,生产可持续、消费可持续、分配可持续、交换可持续、产品可持续、企业可持续、金融证券可持续,还有制度可持续、社会可持续、文化可持续、政治可持续等等,远非人口、环境、资源所能包容,可持续发展可谓是各行各业、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我以为,人口、资源、环境自然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所以国家将其上升到国策的高度,但是局限于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研究可持续发展,确实有着较大的片面性。

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充斥着“见物不见人”、“重物轻人”的现象。该书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是人作用于自然、人作用于人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的生产与再生产”。对现有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考察,可持续发展是人为事物的过程,对于人口、资源和环境等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不能就人口谈人口、就资源谈资源、就环境谈环境,停留于浅表层面可以解决的问题,相反要探寻隐藏在人口、资源和环境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包括人的行为和决定人的行为的制度因素”。我认为,这是很有见地的观点。许多学者们抽象地谈论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但是由于人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没有突出,技术层面的研究偏多,人文情怀层面的研究明显不足。

三、不同意有些学者过分偏重非正式约束的作用。制度约束分为正式约束、非正式约束。正式约束主要是一些明确的法律、制度,以及契约、合同等。非正式约束包括相应的道德说教、思想启蒙、观念更新及相应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的积累和沉淀等。书中指出,在学术界和实际工作者中间,对正式约束与非正式约束有不同的偏好。有些学者过分偏重非正式约束的作用。典型的是哈耶克,他从进化博弈论的角度赞成制度是“自发的秩序”或自组织系统,认为参与人的行为习惯可以自我形成,不需要第三方实施或人为设计。有些学者过于夸大道德和习惯的功效,有人以“一些在市场经济国家行之有效的法规在我国变形”为例,认为缺乏非正式约束(即道德理念)所致。作者明确提出,不同意对非正式约束作用的夸大,人的行为主要靠外在的强制,而不是道德习惯。对此,我持相同的看法。我们不能太多地强调思想教育的作用,更多的应该强调制度规范,法治重于德治。

类似的表现出“问题意识”的研究例子还有许多。通读全书,作者不仅提出问题,而且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也作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努力。我认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学术研究的基本要求。当然,诚如作者所言,该书研究重点放在基础理论研究、揭示事物的现象本质方面,难以做到全面和系统,这也是美中不足。我相信,作者将在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深入和具体方面继续作不懈的努力。

《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行为分析与制度安排》葛守昆、王志忠、曲福田著中国文史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