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必须通过大力发展城市化,减少农
村人口,以提高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目前约有七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同时,我国又是一个耕地缺乏的国家,人均耕地仅有1.65亩,有三分之一的省市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在有限的土地上聚集了过多的农业人口。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在土地资源数量不变的条件下,投入的劳动力数量越多,劳动的生产率就越低。而在我国农业部门中劳动力的供给远远超过了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而且还有大量剩余。这就使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几乎接近于零。要想提高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就必须提高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而要提高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就必须减少农村人口的数量,必须使一部分农业劳动力与土地等非再生性资源相脱离,转移到工业部门与可再生性资源相结合,或者转移到只提供劳务而不需要生产资料的服务部门。
当然,农村人口转移出来以后必须使他们能够尽快融入城市。而要使城市能够成功地吸纳更多的农村人口,还需要政府实施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措施。比如,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吸收大量劳动力。政府在金融税收等各方面实行优惠政策来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城市吸纳更多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再比如,大力鼓励和支持社区服务、文化娱乐、卫生防疫、市容市貌的整理和清洁、废品回收、垃圾和污水的处理等行业的发展,也是大量吸纳劳动力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的丰富,城市居民的品位、欲望、需求以及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生活的质量越来越重视,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强烈。政府支持和鼓励城市文化服务业的发展,既可以改善居民的生存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又可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第二,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农村人均收入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生产落后、产业化程度低。我国农村大多以小农耕作为主,生产规模小、农业技术落后、农产品的附加值低。而在现代社会中,要想提高利润率增加收入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是扩大生产规模以获取规模效益;再就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其附加值。现在我国农户经营的土地由于规模太小而无法获取规模收益。要想增加农民的收入就必须在减少农村人口的基础上实行专业化分工,扩大农户的生产规模,增加农业机械的使用,从而不断降低农业劳动的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率。另外,农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其需求价格弹性和需求收入弹性都很低。对于生产和提供缺乏需求弹性的农副产品的农民来说,除了扩大生产规模、努力获取规模收益之外,还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加工率、提高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其附加值。这就需要综合运用生物技术、基因技术、遗传技术、营养学、心理学和食品加工技术,研究开发适合不同人群需求、满足各种不同需要的健康、安全、方便、营养丰富的特色食品。
第三,提高对农村居民的教育培训力度。
在我国农村就业人口中,具备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劳动力总数的87.8%,其中仅文盲就占到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4%。高中、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到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2.2%。我国农村居民普遍文化水平较低、科学素养较差,成为实现科技致富的巨大障碍。为了提高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实现科学养殖、科学种植和科技致富,就必须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培养高素质的农民。这就需要由政府出面加大对农村居民的教育培训力度。一方面充实农村正规教育中的教师队伍,提高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的整体水平,使农民的孩子也能够接受到与城市相差不多的教育,以保证下一代农民能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另一方面组织一支职业农民培训队伍,专门给农民讲授科学养殖、科学种植的知识,传授高科技产品的生产加工经验,帮助农民利用科技致富。
第四,政府组织专门力量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
政府可以组织专门的人力、物力,建立专门的网站、发行专业的报纸、杂志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将农业生产活动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农民了解市场、熟悉市场,按照市场需求来安排生产,运用市场信息来避免损失、增加收入。
第五,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目前实行的失业保障、医疗保障以及养老保障只局限于城镇在职职工,低收入保障只局限于城镇居民。在农村仍然以家庭保障为主,大多数农村居民享受不到应有的社会保障,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既有悖于人人平等的公平原则,又是导致城乡不和谐的重要因素。要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和谐,就必须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鉴于我国目前经济还不发达、收入水平还比较低,短期内还不可能在农村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重、大病保险和低收入保障,并向逐步建立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作者单位:中共山西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