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行时尚文化的特点
一种流行现象的出现,有其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日本社会心理学家南博按照流行时尚的内容将流行分为三类:物的流行,行为的流行,思想的流行。物的流行指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具体物质的流行,如流行服饰、流行色彩等;行为的流行指人们日常行为方式的流行,包括娱乐、体育等;思想的流行是指思想方法与各种思潮的流行。综观社会大环境,流行时尚文化表现出以下特点:其一,载体物质化。21世纪的流行时尚文化更多地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如电脑、手机、MP3等。可以说声像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大大丰富了流行文化的物质载体,而且,一种新的科技产品的出现往往会产生一种新的流行时尚文化。其二,地域国际化。欧美、日韩、港台的影视、服饰、娱乐等全面影响着大陆青年特别是在校大学生的行为规范、语言规范、服饰穿着、消费娱乐甚至文化趋向。其三,文化产业。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催化和建设,流行文化已发展成为庞大的产业,流行音乐、影视、出版、服饰、美容等流行文化产业几乎涵盖了青年大学生的所有业余生活。
二、大学生流行时尚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
大学生的流行时尚文化主要表现在娱乐、消费、语言这几个方面。娱乐的流行时尚在大学生流行时尚文化中占了最大的比例。各种高科技产品给大学生们提供了娱乐介质,他们中很多人习惯了在网上聊天、看书、听歌、收发电子邮件、看电影、玩游戏。消费的流行时尚在大学校园逐步呈现上升趋势,穿个性服饰、换新款手机、做头发、出入健身房等消费,已经变得越来越寻常。大学生已经具有明显的品牌偏好,而且不少高端消费品已经进入大学生的消费图谱。流行语是指在某一时期、某一地域或特定人群中迅速盛行,广为传播的语汇。流行语从特定角度表达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反映社会现象。如今,大学生的语言流行时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我”变成了“藕”,“什么”变成了“虾米”,“7456”代指“气死我了”等等,包括网络流行语在内的语言流行时尚在大学校园里广泛传播。
三、流行时尚文化对大学生的双重影响
流行不是被动的,它对社会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力。流行可以反映出社会普遍情感、增强社会凝聚力、传播新的价值观念。同时,流行也可能夹杂一些不良因素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消费观念和文化追求。流行时尚文化在不断更新大学生的生活内容和行为方式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流行时尚文化的积极影响表现在:其一,流行文化时尚有助于大学生参与社会发展,加快适应社会。其二,大学生在大胆地追逐时尚、感受时尚、享受时尚的同时,提高了精神素养,丰富了业余生活。其三,流行时尚的娱乐功能缓解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促进其身心健康。
其消极影响表现在:其一,流行追求后的道德偏离。媒体缺乏批评地把一些隐含的或公开的价值标准推销给大学生,使他们追求社会形象单一化、狭隘化,形成大学生不良的心理定势。其二,时尚追逐后的人格缺失。为了追逐时尚,一些大学生极力按照市面上的流行模式包装自己,其结果就是使大学生更多的是追求外表的独特与新奇,追求感官的新鲜与刺激,而不注重内在素质的提高,从而造成人格的缺失。其三,商业渗入后的行为功利。商业渗入使大学生对娱乐的关注超过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消费主义的盛行使大学生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生活、娱乐层面。
四、德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流行时尚文化的特质,采取相应对策,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
面对各色各样的流行时尚文化和当代大学生文化多元化追求,高校德育工作者更要树立一个理念: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个性是教育的灵魂。其中,注重个性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他们对流行时尚的接受和追求。作为教育者,要因材施教,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流行时尚发挥自身的潜力。
德育工作者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流行时尚文化的有利因素来发展人。高校德育工作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帮助学生正确对待流行时尚,比如开设服饰文化、公关礼仪课程等;可以通过开设讲座、论坛,使大学生了解各种文化、消费观念,促进其合理、适度地消费时尚文化;还可以开展热门文学、影视或音乐作品的鉴赏活动,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艺术品位。
网络是流行时尚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大学生们对网络的依赖性日益增强,网络带来的冲击是我们未曾遭遇过的。我们要充分把握网络信息吞吐量大、信息传输速度快、具有交互性、虚拟性、全球共享性等特点,抓紧抓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让网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学校还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拓展大学生的视野,满足其对时尚文化的求知欲,释放其充沛的热情和多样的才能,从而将物质层面的消费引导到精神层面。用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形式来承载流行时尚文化,既能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不失为一种好的教育方式。(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