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德联合培养高层次海洋人才的启示

2006-12-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锐 刘敏 我有话说
海洋作为人类所共同拥有的财富,占地球表面积的71%。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已从区域海洋走向辽阔的大洋,借助于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人类有条件研究大尺度的海洋现象和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海洋学问题。然而,要回答与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海洋学问题,决不是一个国家所能独立完成的。无论是发达的欧美国家
,还是发展中的沿海国家如中国和印度,都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此外,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也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教育作为一项服务性产业,需要以合作办学的方式开放教育市场,尤其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来说,将面临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涌入所带来的激烈竞争。另一方面,中国高等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被要求具有越来越多的国际意识和国际视野,即对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德意志共和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对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环境保护问题。为促进中德两国在海洋科学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中国教育部与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于2003年10月10日在北京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教育研究部就在海洋科学领域进行合作的会谈纪要》(以下简称《会谈纪要》)。《会谈纪要》明确表示了双方政府将支持中国海洋大学和德国有关大学之间开展联合办学,共同进行海洋科学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在中德双方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该项工作进展顺利。中国海洋大学在充分调研德国涉海大学的基础上,经过研究和论证,确定了基尔大学和不莱梅大学作为德方合作伙伴。

中国海洋大学是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80余年来,中国海洋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海洋科学家,80%的海洋科学领域博士,中国重大海洋科技成果的30%由学校教师完成,中国首次登上南极的科学考察队员50%以上为该校毕业生。基尔大学是德国最早开展海洋研究的学校,该校拥有海洋研究所、海洋地球科学研究中心(GEOMAR)、极地海洋生态研究所、地球科学研究所,拥有4艘不同吨位的海洋调查船,成为集海洋科学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的、国际著名海洋研究机构。不莱梅大学在物理/电子技术、生物/化学和地质学方面建立并巩固了4个国际海洋研究领域的硕士专业,在这方面合作中,不莱梅在国际上处于相当前列的位置。中德双方在对彼此的教学、科研和基础设施进行充分了解的情况下,一致同意建立“中德海洋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心”。通过以海洋科学领域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互认为切入点,联合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实现中德三校在海洋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合作。

中德三校为该项合作确定了如下时间表:1、中德双方将成立指导委员会,为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确定原则和标准。2、实现在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CTS)框架下的课程对接。3、2006年9月开始,中国海洋大学、基尔大学和不莱梅大学开始招收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中德双方学生各20名。中国海洋大学学生为当年被录取的全国统招生。培养模式为“1+1+1”,即第1年在中国(青岛)学习,第2年在德国(基尔或不莱梅)学习,第3年返回中国(青岛)完成毕业论文并答辩。合格的学生将被授予三校学位。4、从2005年9月下旬开始,中德三校每年联合举办为期两周的暑期研讨班(SummerSchool)。该暑期研讨班主要面向博士研究生、优秀的硕士研究生和青年教师。5、中德三校一致认为该项目为长期合作。第一阶段执行期为四年。经过中德双方三年的共同努力,首批德国学生已经于2006年9月抵达青岛,首批中国海洋大学学生也于同年10月赴德学习。

总结中德海洋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我们得到以下启示:

第一,中德政府重视国际教育交流是开展联合培养的先决条件。中国教育部与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建立了高层长期磋商机制,为两国高校牵线搭桥,协助中德高校建立实质性的强强合作关系,鼓励中德高校联合培养,把人才培养和科研项目结合起来。中德三校合作整合各自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长期积累的经验,通过以海洋科学领域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互认为切入点,联合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开展中德三校在海洋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合作,可望为中德高教合作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第二,中德开展的已有合作为中德海洋高层次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中德两国之间有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有的还建立了联合培养研究生院,这些都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创造了良好条件。中国海洋大学是世界海洋科学研究方面领先的机构之一,多年来一向重视与德国的合作与交流。

第三,与国外高校学分互认是联合办学的前提条件。开展中外联合办学,首先要解决课程对接,因此学分互认是关键问题。欧洲学分转换制度(ECTS)主要是为提高学习和资格认证的灵活性,在欧洲建立的互相承认的学分制,它通过采取灵活的学分制度来确保学分的可转让性和累积性,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基础上,创立一种简化的、易读的、可比较的学位系统。建立共同的学分转换系统可以允许学生在不同的国家为获得学位进行学习,一个学生不论他在哪所大学取得学位或学分,都自然而然地在整个欧洲范围内获得同等认可,比如同时在两个国家的两所大学选修不同专业的课程,毕业时拿到两个国家学位。

第四,逐步完善课程体系(课程对接)是联合办学的重要环节。要大幅度提高两国大学联合培养人才的规模和层次,应该做到:两国教育主管部门在政府一级共同制定政策和规划,拨出较大数量的经费和资源,积极支持学生交流;双方大学应积极参与和推进双边学生交流和联合培养项目,并将其纳入经常性培养计划;通过双方深入探讨,切实解决两国大学间在收费、语言要求、课程衔接等方面的制约瓶颈。

第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水平、确保培养质量与联合办学可相互促进。相关学校必须把加强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校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来抓。在联合办学中要始终把握培养人才这一目的和主线,并时刻注意以高质量人才促进联合办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