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办学宗旨的特定性与培养对象的专门性
关于民族院校的办学宗旨,国家在设立民族院校之初就制定了详尽而可行的指导方针。建国初,政务院《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指出,民族院校的创办宗旨是“为了国家建设、民族区域自治与实现共同纲领、民族政策的需要”,“根据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各少数民族干部。”1979年国家民委、教育部《关于民族学院工作基本总结和今后方针任务的报告》指出:“民族学院必须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几十年来,民族院校始终把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作为办学宗旨,并落实到招生、学科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毕业生就业等环节之中,以满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为使更多少数民族学生获得高等教育机会,逐步缩短少数民族与汉族先进地区的教育差距,民族院校在招生中,一直采取对少数民族考生实行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和适当增加民族分相结合的政策,适当照顾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力求每年都录取一定数量这些民族的考生,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65%以上。民族院校还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生,实行小班授课,帮助学生补习中学基础课程,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生源;通过奖、贷、补、助、减、免“六位一体”的资助体系,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使少数民族学生能“进得来,学得好”。这些举措,使党的民族院校办学宗旨落实到了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为民族进步和团结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民族团结的象征性与民族文化的凝聚性
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基础和重要保障。民族院校在实现民族团结中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也是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明证和象征。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民族院校,为各族师生提供了优良学习环境及和谐氛围:教学上,有大批民族教师;管理上,有符合民族学生特点的措施;各民族师生汇聚在民族院校这个大家庭里,通过课堂学习、课外活动、日常生活,从思想感情上潜移默化,产生民族团结意识,达到民族团结效果。像国家民委所属的几所民族院校,校址都设在大区中心城市,边远地区来的各族青年在这里学习、深造,开拓视野,不断增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念和成才的信心。少数民族学生民族团结素质的养成,为今后在工作岗位上成为民族团结带头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多民族聚集的民族院校,也极大地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凝聚。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民族艺术与心理特征、不同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在这里交汇、融合,使民族院校的文化价值――各民族文化的凝聚机制得以全面展现。“一体多元”中华文化中的“各元”,不仅展示各自的风采,更促进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且在更高层次上的继承、弘扬和创新,形成了一种既充满个性又协调互动的生机盎然的共享文化。这种现代社会文明普遍共识、共建与共享的文化价值的拓展与发挥,将对不断增进民族团结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专业设置的时代性与培养层次的多样性
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党的民族院校办学宗旨得以延伸和拓展。经过长期积淀,民族院校办学逐步形成了富有时代特点、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专业设置格局和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形成了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专业体系。民族院校初建时,专业学科一般比较单一,基本上是清一色的文科院校,尤其是与少数民族关系密切的专业,已成为民族院校的特色专业。这些专业学科对于弘扬和研究少数民族文化,促进少数民族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了适应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民族院校在办好传统优势学科的同时,普遍设置了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0大学科门类的专业体系。
其次,找到了适应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多样性人才培养模式。民族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受对外适应性和内部衔接性制约。为了兼顾“对外适应性”和“对内衔接性”,充分照顾民族和地区特点,民族院校在办学层次结构上既有与普通院校相同的本科、专科、研究生和成人教育,又有专门设立为民族院校重要组成部分和特色层次结构的干训部和预科部。
四、师资队伍的多元化与教育管理的针对性
为适应民族教育和民族工作的需要,民族院校的师资队伍多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特色。各民族院校历来都十分注重少数民族师资的培养和作用的发挥,教职员工中少数民族成分大都占有较大比例。比较而言,少数民族教师了解民族地区实际,认同本民族文化,富有民族感情,懂得民族学生心理,与少数民族学生有天然的民族亲和感。这些都有利于加强民族学生管理和实施教育教学。此外,与其他普通院校相比较,民族院校学生构成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由于历史和社会原因,长期生活在老、少、边、山、穷地区的民族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与汉族学生差异较大。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民族院校教育管理工作从形式到内容都必须有其独到之处。民族院校拥有一支热爱民族教育事业、熟悉民族学生特点、掌握民族理论和政策、具有民族工作经验的师资队伍和充满民族和谐的教育管理环境,这些都是一般高等院校所无法替代的。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民族院校已成为我国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研究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成为展示我国民族政策和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为民族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的范式。研究办学特色,有利于人们更进一步地了解民族院校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有利于民族院校进一步认识自身特色,彰显现有特色,挖掘应有特色,发挥特色优势,在高等教育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下足、立稳足;有利于民族院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为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