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志在富民 皓首不移

2006-12-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费皖 我有话说
“江村”是费孝通为开弦弓村起的“学名”,他在开弦弓做的调查,被人们称作“江村调查”。这个调查距离今天已经整整70年了。江村调查使费孝通认识到“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中国农村是一种“牛
郎织女”型的经济,手工业、副业生产是农民获得收入的重要途径。他认定只有提倡“工业下乡”,发展“乡村工业”,才能使中国农民摆脱饥饿和贫困,从而确立了“志在富民”的意愿。

“文化大革命”结束,费孝通获得新生,以耄耋之躯,重新拾起中断多年的社会调查,1981年,费孝通再次来到江村考察。之后,他走出江村,把调查的范围扩大到了江苏全省,从而拉开了在祖国大地上“行行重行行”的序幕。20多年来,费孝通走出了一条“江村―小城镇―中小城市―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域”的探索、研究之路,写出了大量具有独到见解的文章,为中国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出主意、想办法”,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1998年3月,88岁的费孝通,辞去了除北京大学教授之外的所有公职。他说,这下不会有“外面”的事情打扰,可以做一些学术上的事情了。他想抓紧时间做几件事:继续完成已经开始的“穿糖葫芦”考察,意思是再多考察几个京九铁路沿线上的中等城市,想办法促进这一连串中等城市加快发展,再通过它们“对周边农村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一个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明显提高的带状区域”。继续行行重行行,继续关注中国农村工业化的进程。

1999年春节,他对家人说:“按旧历的算法,过了节我就90岁了。70岁的时候我还不服老,能到处跑,真的是‘不知老之将至’。可是岁月不饶人,进入80岁,我感觉到老了,做事力不从心,许多事要靠别人帮忙了。进入90岁,老实说,我心里有点害怕,毕竟年纪大了,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但是想做的事情还不少,怕来不及啊。”他又说:“年过90岁应当承认我一生已进入衰老阶段,躯体和四肢都已不能自如地活动,但头脑还觉得能够思考一些问题。有朋友建议我写自传,其实,我一生所写下的文章就是我的自传,不必再另外写了。我要用剩下的时间写一些总结性的、在学术上有点分量的东西。”

虽然年老体衰给费孝通出行带来许多不便,但是他每年仍然要花大量时间到基层搞调查。比如1998年,卸任后的费孝通,在全国人大会议结束后,立即赴江苏省南京、常州、吴江等地调查,接着访问河北省的衡水,山东省的菏泽、聊城,继续沿京九铁路沿线地区作实地调查;他还考察了威海、烟台、淮阴、连云港、盐城、南通、泉州、厦门等地小城镇建设状况。除了进行调研外,他还远赴香港、杭州出席多个学术研讨会,并发表了《中华文化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中国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等多篇论文。

关于费孝通所关心和思考的那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他晚年所写的文章中,领悟到他的真知灼见。这些论述,就是他的“总结性的、在学术上有点分量的东西”。

上世纪90年代,他把反思、补课、文化自觉作为自己思索的重点。反思就是自己对过去发表过的学术思想回头多想想,这种思想是怎样来的,为什么这样想,现在看来是否还有点道理,是否要修正,甚至要改动。文化自觉则是学术反思的扩大和发展,意思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他自己的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补课则是费孝通深感时代变化如此之快、如此之大、如此之深,要理解、解释这个变化,自己的知识落后了,能力不够了,所以需要从基础知识开始补课。而且明确指出我们的社会学、人类学学科的水平,比起外国同行还有很大差距。如果再扩大一点说,他“补课”这个问题应该引起知识界的重视。

我国的社会学这门学科,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就已经当做“资产阶级的社会科学”被清除干净了。“文革”结束后,费孝通为重建中国社会学殚思极虑。到1985年,国家教委召开社会学学科会议时,重建工作初步完成,费孝通说:戏台已经搭成,且看演员们各自表演了。之后,他始终关注中国社会学界的成长。

2003年,费孝通发表了《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为中国社会学、人类学这门学科今后的发展指出了方向。他希望中国的社会工作者,能够“深入发掘中国社会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实践中探索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这是“中国学术的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发展方向,也是中国学者对国际社会学可能做出贡献的重要领域之一。”

1990年,费孝通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四句话,把目光投向未来世界文明与人类和谐共处。他企盼着那一天,世界上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每一种宗教信仰的人群,在欣赏自己的文化的同时,也能摒弃狭隘的偏见,看到并且接受他人之美,从而使全人类能和谐共处,达到天下大同的美好境界。

费孝通在祖国大地上孜孜??耕耘了一生,为的就是国家强盛,人民幸福。他常常说,现在是我们国家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庆幸自己身逢盛世,能在这场伟大的社会变革当中出些主意、想些办法,更令他高兴的是,他早年的一些想法、主张,在祖国的大地上正逐步变成现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