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北京,寒风凛冽,但是挡不住各界人士进行社会捐助的热忱。到处悬挂的横幅“扶贫济困送温暖、团结互助献爱心”、“积极参加捐助活动、帮助灾民重建家园”,分外醒目。
在某单位工作的老钱刚刚从
记者手里拿着该单位的捐赠统计表,每人的捐款从1000元到几十元不等,捐赠的物品从棉被到毛衣应有尽有。老钱说:“20多年前捐款的时候,有人捐过几毛钱,甚至几分钱,大家心里牵挂着灾区,生活再紧巴也得为灾区人民省出一份来,算是一点心意。现在不一样了,咱们生活改善了,不是说捐款的原则是量力而行嘛。我能捐就多捐点儿。”
说话间,许多工作人员正紧张地对捐赠衣被进行整理,准备消毒、打包,一切井井有条。
为了让灾民和困难群众度过一个“暖冬”,我国的社会捐赠活动正在发挥出前所未有的热量。
今年冬季救助任务非常重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每年的自然灾害,都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损失。与往年相比,今年我国气候变化异常,自然灾害强度大、频率高,特别是台风、洪涝和旱灾造成部分地区重复受灾,造成严重损失。据民政部最新统计,今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2331人死亡,失踪567人;紧急转移人口1320万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984亿元。仅次于1998年,是1999年以来同期最严重的年份。因灾倒损房屋比1999年至2005年同期平均数高出三成。特别是福建、湖南、广东、广西、江西等省区一些地方连续遭受严重台风和洪涝灾害,许多倒房户倾家荡产、一无所有。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等经济条件较差的灾区,困难群众缺衣少被现象十分突出。
时令已到大雪。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说,今年冬令期间,全国有7827万人需要政府给予口粮救济,有2041万人需要衣被救济,有571万人需治病救济,是近几年来冬令救助任务较重的年份。
要让灾民过个“暖冬”不容易。湖南省民政厅救灾救济处陈处长说,今年当地洪涝和地质灾害频发,特别是四、五号台风造成的强降雨,损失更为严重。造成湖南省2300万人次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243.5万公顷,绝收59.3万公顷,损毁耕地面积7.6万公顷,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65.5亿元,倒塌的居民住房已有25.6万间,7.99万户无家可归。如果按每户民房恢复重建所需资金3万元计算,共需近24亿元。
仅湖南的民房重建就需要近24亿元,全国更不是一个小数目。仅靠来自政府部门的救助,还不能满足全部需要,社会捐助必不可少。
社会捐助解决了大难题
“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是江泽民同志倡导的。据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范宝俊介绍,1995年底,江泽民同志在陕西、甘肃考察时指出,要在全国大中城市开展经常性的捐助活动,支援灾区和贫困地区。并指出,这项工作,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个政治问题。应该成为社会公民的良好习惯。随后,以“扶贫济困送温暖”为主题的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在全国展开。据了解,1996年全国大中城市共募集衣被9500万件,接收救灾扶贫捐款和其他物资折合人民币15.8亿元,帮助4000多万灾民、贫困户解决了困难。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中国经常性社会捐助服务体系已经使4亿人次受益,共募集款物折合人民币236亿元,其中包括捐款126亿元和约9.57亿元的衣被。
胡锦涛总书记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去年11月29日对组织社会捐助、确保受灾群众过冬衣被问题作出重要批示。2006年,民政部等7部委决定将共产党员“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与已经在全国开展10年的“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结合起来,统一部署,并确定今后每年的11月都要为困难群众筹集款物。一个全国性经常性的社会捐助机制,已经形成并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11月起,中央领导同志带头捐款捐物,中央部门单位和军队领导机关积极响应。短短几天,中直机关单位、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各部门捐款达到1872万元,解放军四总部、军委办公厅和驻京部门捐款超过2885万元。民政部有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今年是共产党员“送温暖、献爱心”和已经开展10年的“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结合在一起的第一年,也是历年来捐助最踊跃的一年。由于全国范围的捐赠活动于11月底刚刚结束,总的捐款数字还未最后核定。
捐赠日益自觉、有序、高效
扶贫济困是一个社会的文明尺度。翻阅民政部历年捐赠款物记录,记者看到,社会捐助款物数额呈不断增加的趋势。特别是1998年的洪灾、2003年的非典疫情以及2004年的东南亚海啸后,社会各单位和群众捐款更加踊跃,“以富帮贫,以富带贫”、“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逐渐成为人们的公益文化共识。
中联部90岁的离休干部张上明,长年卧病在床,当得知要为灾区和困难群众送温暖的消息后,委托老伴将500元钱第一个送到捐款处。86岁的离休干部孙稚礼,听说捐助活动,立刻委托同事捐款1000元。一些正在国外和外地探亲的老同志甚至主动打电话,委托财务部从退休金中代缴捐款。
伴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捐助数额也不断提高。人们逐渐从最初将家庭更新换代的多余衣服、物品捐给灾区困难群众,转变成多为灾区群众着想、发自内心的自觉行动,社会公益意识开始在人们心灵深处扎根。
这种现象在捐赠活动中十分普遍。很多过去对此不太热心的人态度发生了变化。张华(化名)是某单位公务员,1996年刚参加工作不久,就赶上单位动员向灾区困难群众捐款捐物。当时他工资收入不高,为了给自己省几个钱,就把家里多余的衣被、物品捐了,觉得这些东西卖了不值钱,不卖又太占地方,比捐现金划算。第二年,单位又动员大家捐款捐物献爱心,他捐了20元,在当时算不多不少的中间水平。以后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他的捐款数额也从20元上升到50元、100元,今年他捐了300元。“改革开放,经济增长,咱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再把不穿不用的旧衣被捐给灾区和贫困地区,自己心里实在不落忍,还是捐钱实惠,让人家缺什么就买什么吧。”张华说这番话时很平静。
对此,有关专家认为,通过动员社会募捐,帮助社会的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等于进一步向社会宣传扶贫济困、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提升了人们的爱心和助人为乐精神,能使捐赠者和受赠者都受到教育,对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重要作用。
伴随社会捐赠成为人们的公益共识,社会捐助服务体系日渐完善。目前国内大中小城市相继建立了2.8万个社会捐赠接受站点,随时接收群众的捐赠款物。在11月捐赠活动中,许多单位都组织了自己的接受捐赠小组,为一些距离远的捐赠者提供上门服务。在环节上,捐赠的物品在运至灾区前从清洗、消毒到包裹运输,需要经过的卫生及保障程序越来越完善。有序高效的捐赠途径在吸引着更多未在体系内的热心人士。在11月的“献爱心送温暖”活动中,山东临沂的很多社会人士直接到民政局去捐赠,捐赠体系的进步直接促进了捐赠覆盖面的扩大。
款物能及时送到受灾群众手中
大家积极参与还不够,捐款必须要及时、足额送到灾区困难群众手中。记者就此采访了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副司长庞陈敏。他说,为了管好用好这些钱物,民政部门一直在改进管理方式,加强监督。以今年中央部门单位捐款为例,民政部―中央财政汇缴专户是中央财政给的预算外账户,各部委的捐款都要汇入这个账户,而这个账户到下午5:00就变为0余额,因为每到这时,账户里的钱就会全部进入国库,一分都不会留下来。
庞陈敏说,所收的全部捐款都放在中央财政的国库里,算作预算外资金,每天接收多少钱,民政部都要记账,待全部接收完成后,再根据接收款额的多少,向财政部打报告,把这笔钱从国库里申请回来。这笔钱原则上是根据今年的灾情和民发(166号)文件的明确规定,全部用于困难灾区的特困灾民恢复重建住房用。“今年我们确定了6个重点省的8个重点受灾的地级市(浙江的温州市、福建宁德市、广东韶关市、湖南郴州市、衡阳市、广西玉林市、江西赣州市、吉安市)。”庞陈敏还介绍,对于捐赠款物的用途,有关规定非常灵活。是建灾民新村,还是给每个特困家庭建房补助,各省都要有具体的方案。一般而言,各地给受灾特困群众倒房恢复重建3000―5000元的援助,这对于那些帮助困难灾民过一个温暖的冬天,是很及时的帮助。
同时,为保证捐赠款真正使用到位,有关部门还加强了监督。谈到监督措施,庞陈敏如数家珍:首先是行政监督,我们要求各省预报方案,同时对方案进行监督。然后民政部还要发公告,捐赠款物总共接收了多少,送到哪里了,接受社会监督。接下来,各级审计部门要对捐赠款物进行审计。最后,受援地方也要向社会公告,接收中央转下来的捐赠款多少,怎么用的,用到哪些人身上了。所以,历年来的捐款捐物都能及时送到受灾群众手中。
照片说明:11月,由中宣部、中直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民政部等7部委联合部署的“送温暖、献爱心”捐助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这次活动旨在为灾区提供资金援助,为困难群众募集过冬棉衣被。新华社记者李晓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