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经济学发展必须坚持实践标准

2006-12-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德伟 我有话说
经济学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脱离实际的空谈在经济学中从来就没有出路。然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少数经济学家沉醉于以数学模型图解中国经济实际,以学术界圈内的互相引用、认可,代替了实践的检验。我认为,这是一种偏见或偏向。

虽然中国经济改革开

放没有现成的理论模式,因而被说成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但是,中国经济学家通过拨乱反正、理论创新,对实践改革进行引导和咨询,发挥了重大作用。因此,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一直是得到高度重视的显学,经济学家们经常出现在各类讲坛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赏。

改革初期,农村承包虽然源于农民自发的创造,但理论的探索早已出现,而且如果没有经济学家的调查、论证和支持,它绝不可能被作为改革的基本政策普遍推行。城市经济改革启动以后,从国有企业两权分离到产权制度改革、从引入竞争机制到建立市场经济、从对外开放到加入WTO,中国经济学家的理论引导更是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一系列创新理论的推出,更生动地反映出中国经济改革不同凡响的特点。例如:股份合作制、全要素资本化――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新型工业化道路等等,没有经济学家的创造、推动、论证是不可能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实践政策的。

不可否认,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学与改革开放前的沉闷停滞状况相比,进入了一个生气勃勃的创新时代。善于学习的中国经济学家深知与国际交流隔绝的弊端,为了赶上国际上经济学理论的巨大进步,他们对来自西方的现代经济理论,表现了极大的热情。与“文革”时期的全盘否定相反,他们几乎是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现代经济理论,大量西方经济理论著述被翻译过来,来不及翻译就直接引入;大批学生到国外著名学府学习。从国外引入的现代经济学理论的科学内容与中国改革实践结合后对推进中国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经济学家保持着批判吸收的态度,结合中国实践进行了积极的创造。

但是,随着西方经济学知识的大量引入,新古典派脱离实际的错误倾向也逐步影响到中国经济学界,特别是一批更年轻的没有参加过中国经济改革实践的西方经济学留学生成批回来,这些人一直埋头于学习西方经济学,当他们接受丰富多彩的中国改革开放实践考卷时,也只能以他们在西方课堂里学过的方法来解答。他们大量使用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上的数学模型来解释中国经济问题。遗憾的是,由于他们的模型脱离中国的实际,往往流于形式主义的空谈。

于是,他们不能不感到困惑:为什么在中国近代史中,工商业者积累了资金不去扩大再生产,却去买土地,重当封建地主?为什么早已出现工商业萌芽的沿海地区,就是不发生工业革命?为什么西方经济早已不讲产权了,而中国还是要搞产权制度改革?他们引用凯恩斯,忽视结构问题搞宏观调控,可是,中国经济“一抓就死,一放就乱”。他们照抄西方传统工业化理论,可是在中国遭遇到资本短缺、劳动力过剩、能源紧张、需求不足。他们想刺激消费,可惜囊中羞涩的中国农民不肯买单。

在国内遇到了阻力,于是掉头朝外,他们寄希望于国际市场和贸易自由化。但是,中国刚加入WTO,西方“老师”就举起贸易保护主义教鞭,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来势汹汹。他们一筹莫展,只好请来他们的老师,其中不乏诺贝尔奖获得者。可是在老师们口若悬河的演讲之后,关于中国经济的种种困惑“涛声依旧”。师生们只能埋怨中国经济太不规范,使得他们无法削足适履。他们被迫承认,中国经济增长是个谜,谁能说得清,谁就可以拿诺贝尔奖。就这样,经世致用的经济学在他们那里成了从书本到书本的空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一门科学,只要它是科学,就是对现实世界某一方面的认识的结果,因此,它必须来源于实践,只有在实践的推动下才能得到发展,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真理。反之,任何脱离现实的学问,不论其形式如何完美,都是假的、错的,或是没有意义的。

即使是在离实践较远的基础性的研究中,由于往往不能直接看到实践结果,因此,采用权威专家评议的办法来评价研究成果的价值,但有资格成为评价专家的人本身是因为他们既有的研究成果已被实践所证明。因此,权威也来源于实践,而专家评价也只是一个初步的、间接的办法,这种权宜办法正确与否,最终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近30年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她的理论表现,在世界范围,对于经济学发展也是重要贡献。

从经济学研究来看,中国当代经济学研究比较西方具有更有利的条件。由于经济学研究人类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西方国家比较中国这一人口众多的大国,就只是小国,在人口较少的小国,其发展容易受偶然性的影响,而大国的发展则更趋于自然发展的过程,因此,研究大国的理论更能真实地反映经济活动的规律,而在小国可行的经济政策并不一定适应大国。例如,小国对外开放,一般不会影响世界市场的价格,因此,拥有一个稳定的外贸环境,而中国巨大的生产和消费能力,使得她的供给和需求会引起世界市场的动荡。

现实中不少中国经济学家不仅善于提出问题、解释问题,更重要的是善于解决问题。中国既不盲从西方传统的工业化道路,也不照搬前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而是选择了渐进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中国已经认识到要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不能模仿西方道路和模式,只能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密集型的、环境友好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拥有走新型工业化的基本条件:她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人力资源,智力资源从比例上虽然低,但从总量上则是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而这是可复制、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因此,中国在初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应优先培养掌握现代科技的人才,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以此迅速积累资本,同时全面发展为现代化服务的服务业,用高新技术产业创造的资金和技术建立、改造现代制造业,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靠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创汇来支持传统工业化。这是中国经济学家的独立研究成果,是有目共睹和正在成为现实的理论财富。不管某些西方经济学家和部分中国学生是否看到或承认,正如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一样,她的理论表现也同样是全人类经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系广西工学院院长、教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