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的传承不是自发的,而是其客观的延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紧密相联的,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历史基础和重要依托,时代精神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和现实升华。在当代中国,改革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反映,是时代精神的核心。这一个核心通过中国人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等精神获得了集中的表现和丰富的内涵。当我们解读李春华的时候,我们清楚地看到李春华正是一个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优秀青年学生,他身上所体现的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既闪跃着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光芒,又体现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李春华的成长就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哺育的结果,李春华短暂一生的事迹则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相结合的生动范例。
作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生动范例,体现在李春华的身上,首先是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他家境贫寒,但始终没有任何自卑、气馁和消极的心理,而是充满乐观、向上和富于进取的精神。他立志要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改变贫穷,在高中的一次班会上,他说:“家乡之所以穷,是因为缺少人才,我有出息了,就回来把家乡建设好,改变家乡的面貌。”上大学后,他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利用学校的各种条件努力打造自己,他拼命地学文化、学知识,增强自己的本领和素质。作为山区贫困家庭走出来的孩子,他的英语底子比其他同学要差,但他勇敢地接受挑战,坚持不懈地学习英语,攻克了学习的重重难关,成为班上少数几个一次性以高分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同学之一。作为一名特困学生,他从未申请过资助,一次又一次地将机会让给了其他经济困难的同学。他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曾经主动放弃高考加分的机会,帮助自己身边的人。他总是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真正做到了把忠心献给祖国,把孝心献给父母,把爱心献给社会,把信心留给自己。
忠于祖国、热爱人民乃是李春华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又一个重要的内涵。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为人民服务则是我们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李春华对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的核心、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有着深切理解,对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着高度自觉,他通过历史科学的学习,培育起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强烈意识。他在听历史课后的一篇日记中写道:“当我听到清政府腐败无能、贪污成风时,我感到痛心疾首,听到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时,我又为他们的行为感到骄傲和自豪,特别是听到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感到无比的自豪。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中华儿女并不是好欺侮的,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略的坚强意识。我为之感到自豪……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国在世界人民面前站了起来。”正是出于对伟大祖国特别是社会主义祖国炽烈的热爱,使李春华胸中滚动着一颗不能自已的拳拳报国之心,他决心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做一个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祖国的人”。他勉励自己说:“不管是院里还是班上的工作,我都将为人民服务铭记于心,力图服务同学,每一件工作我都要仔仔细细、前前后后地想,哪怕再苦再累也要将工作做好,不求最好,但求更好。”这是他的心声,也是他的行动。他对同学、对他人,总是尽其所能地予以帮助、关心和爱护,把帮助他人视为自己最大的快乐。他说:“人活在世上总要与人接触,别人有难处,只要自己力所能及就应该主动帮一把。”从中学到大学,他先后帮助过许多人。正如他的同学所言:“在他的心里,只有别人,没有自己。”
高尚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则是李春华能够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的价值基础,也是他实现这一结合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历来注重精神价值,崇尚内在超越,强调“志存高远”,追求理想人格。正是这种民族精神的特质,成就了历史上无数的志士仁人、英雄豪杰,是他们塑造自身、造福社会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这种精神特质在新的历史时期已经升华为人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升华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正是这种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使李春华能够自觉地把自己人生的追求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焕发出深刻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信不疑,并且能够将崇高的理想转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和行为的指南。李春华曾说:“没有追求和理想,人便会碌碌无为;没有信念,就缺少了人生航线上的航标,便不会发出自我的光和热。”
今天,我们解读李春华,固然是为了寄托对英雄的深深的悼念和缅怀,但更重要的是为了学习和弘扬李春华的精神。人总要有一点精神。一个人特别是青年人,你要不辜负自己的一生,要有所作为,你就得领悟历史的训示,接受时代的召唤。(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