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锦,1955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经济系,1989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
刘世锦: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直接依托于一种有特色的增长模式。构成这一模式的要素包括:大规模且日益扩展的市场;低成本而素质较高的劳动力,既包括大量从农村转移出来的普通劳动力,也包括受过良好教育、以智力服务为主的劳动力;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日趋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稳定的国内政治社会环境,等等。对外开放引入了中国所缺少的资本、技术、管理、供应链、分销渠道等要素,而市场导向的改革创造了一种新的体制和机制,使上述要素能够有效地加以结合和利用。这一模式中各种要素组合所形成的优势,集中体现在“低成本”上。所以,如果要对这一增长模式加以概括,可以称其为“低成本竞争”的增长模式。
从2002年开始的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中,“低成本竞争”增长模式受到很大冲击。冲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部分地区土地、劳动力、环境等要素成本的明显上升;一是能源和其他重要资源供给紧张加剧。持续了二十多年的增长模式正面临着日益增大的转型压力。转型的主要内容,就是要由过去经济增长过多依赖生产要素投入,转变为更多地依靠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在低成本优势逐步削弱后,通过技术、组织和制度创新,形成以提升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为重点的新的竞争优势。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实现这一转型,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将难以持续,增长的质量也难以提高,也就是说,将难以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记者:如此说来,增长模式转型对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增长,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但是,现在有些地方政府一味追求GDP,一味追求“快”而忽视了“好”,你认为应怎样去改进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实绩的考核?
刘世锦:对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直争议很大。一方面,传统体制延续下来的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过多和越位的现象依然存在;另一方面,随着市场化、全球化的深入,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在培育发展环境、提升生产要素质量等方面作用日益显著,这不是中国独有的,而是全球范围内呈现出的现象。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政府对经济发展过程和结果的作用不一定在减弱,因此,改进对政府发展实绩的考核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问题不仅仅是单纯追求GDP,其实,GDP中也含有大量社会发展指标(如科教文卫等行业的发展指标),过去存在的一个倾向是更看重其中的经济增长指标,而忽视社会发展指标。此外,绿色GDP指标、人类发展指标和反映资源环境制约的约束性指标等,都应当通过认真研究以合理、可行的形式纳入考核体系。这方面需要探讨的问题很多,比如某个地区被认为不适合发展工业,重点实行生态保护,为此要调低GDP指标,明确生态保护指标,同时在如何进行补偿,如何保障当地居民发展权益等方面,也应提出相应指标。
记者:除此之外,你认为要实现中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增长,还要注意哪些问题?
刘世锦:首先,要纠正被扭曲的要素价格。要素价格被人为压低,这是资源浪费和误置的主因,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增长模式转型、建设节约型社会不可能得到实质性推进。其次,继续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结构调整,重点加快垄断性行业国有企业的改革。垄断性行业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成效,将会对整个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继续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环境,改进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应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改善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培育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政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