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树成: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术专长为宏观经济学。 |
刘树成:“好”在“快”前,这不仅仅是一个文字顺序的变化,应该说还体现中国经济增长思路的一种变化,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将更加注重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视发展质量和效益,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约用地会放在更突出的战略位置,并强化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指标的约束。
“好”在前而“快”在后,表明党和政府,对经济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更趋准确,中央新一代领导集体对经济的驾驭能力,更加成熟和科学。可以预见,在明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重要一年,从“又快又好”迈向“又好又快”,将成为经济工作的一大亮点。
记者:为什么会有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的转变?
刘树成:上世纪50年代,我们曾提出“多快好省”,“快”在前,“好”在后。自上世纪90年代初确立发展市场经济以来,也用“又快又好”的说法,长期以来几乎约定俗成,“快”总在“好”之前。
“快”首先体现在经济发展速度上,从2000年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2002年至2005年,经济增长率又分别为9.1%、10%、10.1%和10.2%;今年,预计经济增长率为10.5%。这样,从2000年到2006年,本轮周期已连续7年在适度经济增长区间内(8%~10%左右)平稳较快地运行。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史上还是从未有过的。中国经济总量也上升到2005年的世界第4位。
但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快”的代价,我们的快速增长基本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传统工业化模式,单位GDP能耗比发达国家平均高40%,产生的污染是他们的几十倍,能源和资源的高消耗以及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这种“快”也使我国经济目前还面临着地区结构失衡、城乡发展失衡、居民收入分配失衡、内外需求失衡、投资与消费失衡等一系列问题。
看中国经济不要看一两年,要看比较长的时间,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之内保持相对比较高的增长速度比忽高忽低的不匀速的增长要好得多。现在中国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应保持这种良好的发展势头,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为此,“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求,到2010年,在GDP年均增长7.5%的同时,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快速增长已不是难点,如何让中国经济发展得更“好”才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
记者:那么“好”的含义何在,有什么标准去评价经济的“又好又快”?
刘树成:“又好又快”应该体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强调的“三个协调”,即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好”不仅指效益好,而且还包含质量好。“好”的经济增长,就宏观经济的结构看,这种增长是平衡的、稳定的;从增长与生态的关系来看,这种增长是环境友好型的,要求产业结构要更合理,经济增长效益要更高,居民生活环境要改善,各种社会矛盾要减小。
具体就经济增长而言,根据经济波动的一般规律,经济增长过热,即我们常说的“大起”,必然导致随后的“大落”。因为在“大起”中,造成对资源的高消耗,对环境的高污染,造成对经济正常运行所需各种均衡关系的破坏,这就必然引起“大落”。“大起大落”的要害在于“大起”。宏观调控的目的正是为了防止“大起大落”,平抑经济波动,而其中的关键又在于及时地防止“大起”,也就是及时地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或由局部过热转为全面过热。这就要求及时地“削峰”,使经济增长率的“峰位”处于适度增长区间的可控范围内,不致因经济增长过热而损害资源和环境,损害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以,“好”的经济增长不是一味追求“大起”,而还要及时地防止“大起”,及时地进行“削峰”,使经济增长率不“冒顶”,即不要突破适度经济增长区间的上限(从我国目前国情看,大体为11%左右),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从而使经济在适度高位平稳运行的时间尽量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