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两年时间,煤都抚顺棚户区平地崛起800栋高楼,5万户居民告别了低矮破败的棚户区,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被誉为雷锋精神发祥地的抚顺,在创造了棚户区改造奇迹的同时,是如何帮助这17万名市民实现了从棚户区居民到新型社区居民的角色转换?12月1日,记者走进抚顺北厚、莫地、茨沟、新地号、华山等棚改新区,时令虽然已
两年圆了半个世纪的梦
在东洲区新屯街道莫地社区,61岁的施笠筠坐在整洁明亮的屋子里,看着墙上的大红喜字,乐得合不拢嘴,“我儿子今年36岁,以前住在棚户区,连个说媒的都看不到。现在住上楼房不到1年,媳妇就进门了。”
莫地社区主任王雅君介绍说:莫地沟是1955年抚顺东露天矿开采时建的简易平房,当时设计使用年限是10到15年,结果,老百姓一住就是50多年。2004年12月26日,是抚顺最冷的一天,气温降到零下29摄氏度,刚刚上任12天的辽宁省省委书记李克强冒着严寒就来到了莫地沟,就棚户区问题进行调研。当他了解到棚户区居民屋里的温度和室外相差无几,睡觉都得戴棉帽子,700多人共用一个厕所,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对随行的抚顺市市委书记周忠轩说,我们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改造棚户区这件事办好,让老百姓改善居住条件。
4天后召开的辽宁省委九届八次全体会议明确提出,争取用两至三年时间基本解决全省806万平方米集中连片的棚户区改造任务,使居住在棚户区的24.8万户、84.4万人居住水平和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抚顺市从2005年5月动工,仅用了178天,就为棚户区居民建成13栋930多套有暖气供暖的楼房,辽宁省领导称之为“抚顺速度”。当年,抚顺全市完成拆迁125万平方米,开工建设188万平方米,竣工60万平方米,回迁1万多户、3.7万人。今年以来,抚顺市棚户区改造已经竣工181万平方米住宅楼,又有4万户、13万棚户区居民陆续喜迁新居。抚顺市十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半个世纪未曾实现的梦想,两年之内得以实现。
以往只见女儿外嫁,不见媳妇进门。今年以来,棚改新区天天有人娶媳妇。仅莫地社区就有19对新人喜结良缘。“安居以后思乐业。搬进新居的居民心情一下子好了起来,再也不甘心赖着低保过日子了,纷纷要求就业或干脆自己走出去创业。”抚顺市劳动局副局长孙雅新这样对记者说。新地号社区居民巢桂清1995年下岗后一直在家吃低保,每个月140元。“大规模的棚改说明社会没抛弃咱,那咱为啥要抛弃自己呢?”她主动找到社区,谋到了一份手工制作绢花的工作,每月收入300元左右,将来还准备申请个手工编织的活儿。记者来到抚顺市望花区北厚棚改新区采访,看到这里物业管理、家政服务中心、大型超市、老年康复所、老年公寓、托儿所、医疗中心、果菜批发市场等鳞次栉比,应有尽有。据社区领导介绍,目前已经有4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在这里重新就业,有了稳定的收入。整个抚顺新建成棚改小区中6361名下岗失业人员,目前已有4599人实现了再就业。市里正在建设的5个大型创业市场,建成后还可提供1.3万个就业岗位。与此同时,“抚顺煤哥”、“抚顺司炉”、“抚顺月嫂”也在域外打响了品牌,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告别陋习携文明上楼
告别了低矮破旧的棚厦,棚户区居民的素质能不能像他们搬进楼房一样,迅速地跃上一个新台阶呢?事实证明这需要一个过程。莫地社区主任王雅君向记者介绍说:刚搬进楼时,有的居民把在棚户区居住时的陋习也带到新区。为了使居民的素质得到迅速提升,抚顺市始终坚持棚户区改造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落到实处,搭平台,倡文明,除陋习。不仅让居民住得起,还要让居民住得好。
由辽宁省军区投资100多万元建设的“莫地社区文化广场”,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由健身体育、球类比赛、棋牌活动、医疗保健、图书馆等12个门类活动场所组成,建有雷锋雕像、军民共建心连心雕塑以及60余种健身器材。顺城区新地号棚改新区的体育健身广场,也有2000多平方米,社区成立的老年秧歌队、太极拳队、老年舞蹈队、老年合唱团、健身队、棋牌队、少儿舞蹈队异常活跃。昔日棚户区的孩子没有活动场所,如今,新区儿童有了自己的新生活,他们在广场上放风筝,在科普画廊前观看科普画,孩子们的欢快的身影也是社区一景。
走进莫地社区的楼道,到处是以妙语、成语、谚语、漫画等图文形式展示的居民才艺栏,公民道德准则、文明家庭标语。对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社区建立了“文明从我做起”光荣榜;对于日常出现的生活陋习,社区推出了“文明就差这一点”曝光台。新区里原来有20余只大型犬,谁家先处理了大型犬,谁家就上社区“文明从我做起”评议台;谁家对社区的要求置之不理,仍在家里养大型犬,同样榜上有名,不过榜名却是“文明就差这一点”。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结果,饲养大型犬的家庭陆陆续续都把爱犬送了出去。
“莫地沟,穷人沟,遍地是小偷;莫地沟,胡子沟,进沟先翻兜”――这句话在莫地沟流传了几十年,大人孩子一到晚上不敢出屋。现在,新建的楼房都安装了电子门,楼道里配有反应灵敏的声控灯,一楼住户还统一安装了平面护栏。棚户新区普遍建立了治安巡逻队和警务室,设立了居民安全防范提示板。今年以来,莫地沟社区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以前的棚户区,普遍没有公共排水、供热、供气设施,很多人吃没有经过处理的水库水,居民的生活脏水任意排放到街巷马路上。晴天满天土,雨天一地泥。家家户户取暖烧饭均用煤,所以每家每户就是一个小的污染源,环境“脏乱差”的现象十分严重。两年的棚户区改造,抚顺市共拆除平房5万多处,拔掉烟囱近7万根。据环保专家统计,每年可减少居民燃煤20万吨,减少烟尘排放量2000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439吨;同时,由于居民用气率、集中供热率的提高,将减少这些地区的炉灰炉渣等生活垃圾散排量14.8万吨,垃圾成分也随之发生很大变化,无机性垃圾大大减少,垃圾的有机成分有所提高,既减轻了环卫工人的工作量,也提高了垃圾的可利用度,彻底改变了棚户区的卫生环境,减轻了对城市的环境污染。
人造就环境,环境也打造人。蓝蓝的天空、优美的环境、清洁的空气,棚改新区居民知道这一切来之不易,因而倍加珍惜。记者采访时看到,在新地号社区入口处,一块列有“八禁止”的公告牌立在醒目的位置。这是2005年11月18日入住不久,居民们自发拟订的,公告详细规定了“禁止安装栅栏、禁止在楼内向外扔生活垃圾、禁止在楼内燃煤取暖”等内容,禁止内容详细而具体,件件对准棚户区时的生活陋习。77岁的王增民老人,每天早晨都走出家门,围着新地号居民楼用手提喇叭向居民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现在,院子里有垃圾,居民们都会自觉地把它捡拾起来,扔到垃圾箱里,碰到哪个地方积雪存水,居民们也会主动清理掉。
采访过程中,记者欣喜地看到,随着棚改新区居民生活方式、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的改善,棚户区居民的精神状态和文明素质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抚顺市市委书记周忠轩说: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棚户区改造立起了高楼大厦,也立起了党和政府的威望与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