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晓起村的树

2006-12-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吴志攀 我有话说
江西省婺源西北,有个叫“晓起村”的地方。全村百十户人家,居住在古樟树环抱的小盆地中。这个方圆几里的小山村里,竟有樟树、银杏、杉树、红豆杉、栎、檀、松、柏、栲、榆、楠等30多个品种,400多株珍贵的大树
。这里的樟树都有百年以上的树龄,高大茂密。放眼望去,一片郁郁葱葱。

村中有一棵“樟树王”,树龄在800年以上,树干要六七个成人手拉手,才能合抱。树高数十米,树冠很大,像一把接地连天的擎天巨伞,保佑着村民。几只很大的啄木鸟,飞进这株大树的浓叶里,人在树下只听见从树上传来的敲击声,却看不见鸟的身影。村民说,落雨时站在树下,一点儿都不会淋湿;日晒时坐在树下,全身凉爽。

这些大树,仿佛出自俄罗斯大画家希什金的笔下。漫步树林,真有“人在画中游”的感觉,不过抬头可仰视,伸手可触摸。再往树林深处去,感觉好似身在美国加州的红杉树国家公园,人在树下走,云在树上行。走到树林边上一个小亭歇息,一边观看这些古树,感觉分明是法国巴比松画派的一幅幅沉静而富有生机的风景画。在湿润的空气中,古树们或透明、或神秘,有沧桑、也有朦胧。

树的色彩是富有层次感的。贴近阳光的枝叶,是柠檬黄融入的嫩绿,就像缅甸玉中淡雅的翡翠,在空中鲜亮而透明,每片叶子都像黄鹂鸟般活跃;树中部的绿叶,是橄榄绿衬出的深绿,好像翠鸟的羽毛和国画颜料石绿,绿得干净利落,水洗过一样;在树下部的叶子,最浓密,不透光,这是墨绿再加上海蓝和湖蓝,也有孔雀蓝,还有草绿和橄榄绿。

看到这种种的绿,我才晓得什么是“万绿丛中”。

这里的村民,从古至今都爱护树木。过去生活贫穷,甚至遇到饥荒,其他村有人砍树卖钱时,晓起村的村民也绝不砍树,否则这些自元、明、清留下来的大树,早就没有了。村中老人,敬树为神。父母担心小孩子养不活时,便将孩子“过继”给樟树――父母在树干贴上孩子的名字,祈求樟树保佑孩子平安无病,长大成人。

老人们还常对年轻人说,“砍树会遭报应”。曾经发生过一件真实的事情:旁村有位蛮横的村官,不听人劝,非要砍树给自家老人做寿材,结果砍树后不久,他摔了一跤,从此卧床不起,不到半年便死去了。

类似这样的故事很多。信则灵,晓起村人,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

我去晓起村时,空气中有一股樟木香,一些村民在自家门口,卖小樟木垫。婺源旅游局副局长葛键同志告诉我,附近山里修建高速公路,不得不砍几株在线路上的樟树。农民就将这些樟树拉回来做家具,不能做箱柜的废料,就锯成“烧饼”似的小圆垫,放在衣箱或书箱里,代替樟脑防虫蛀。

当地村委会已实行“分树到户”

的政策,树的所有权属于农民。其他村的个别农民,在树权分配之后,便砍了自己的树去卖钱。但这里的村民不但不会,反而更加爱护属于他们自己的古树。

晓起村的古樟参天,出神入化,引来画家和摄影师,也引来大批游客。村民在自己的家门口,发展起自然生态旅游产业。城里人在家里栽小盆景,晓起村的农民就生活在老树成荫的天然大盆景中:树入山中画,人在画中游。

在沿海地区,因为工业发展造成空气污染时,晓起村人却生活在古樟环抱的天然氧吧里。这里的空气,清新而湿润,充满樟树香,饱含负氧离子。当城市居民每天在拥挤不堪的喧嚣闹市中抱怨时,这里的百姓却在树下耕读,在家门口搞旅游。

晓起村的樟树长了几百年,到今天仍然枝叶茂盛。古树无言,却说明了一个道理:人生命的底线,不正是成荫的绿树、新鲜的空气和纯净的水吗?自然环境的指标,不仅是衡量自然的,本质上也是衡量人类社会的,因为人的健康水平、生活质量、寿命长短都是由这些自然环境指标决定的。晓起村民的祖先,如果留给子孙的是钱财,如今肯定早已坐吃山空;现在祖先们留下的樟树,已经成为子孙后代发展生态旅游经济的无价之宝。

今天都市中的汽车、电视机、电脑、数码相机和手机等,在数百年之后,还会存在吗?我想怕是留不下了。但晓起村的樟树,一定还会存在。谁的价值更高更恒久,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吗?在当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晓起村民正在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实践着日常生活与自然生态的和谐。正因为和谐,才带来了这里的繁荣与幸福。朴实少语的村民,用行动告诉每一位来访者: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并不仅是工业化、现代化,更重要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